第39頁(第2/2 頁)
:&ldo;軍資所出,國以富饒&rdo;。《三國志》卷43《李恢傳》載:&ldo;南土平定,……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是費用不乏&rdo;。
由上可知,諸葛亮對南方各族使用與榨取的程度是很重的,當後來魏將鄧艾的軍隊深入蜀境時,劉禪曾考慮退保南中,主張向魏投降的譙周給劉禪上疏中就說到這種情況:
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
不過,在此還須指出二點:
(1)諸葛亮的為政,陳壽稱:&ldo;科教嚴明,賞罰必信,至於吏不容奸,強不侵弱&rdo;。這種情況是對蜀漢治理國家的概括,當然也適用於南中各族。即在亮的統治下,他們被榨取的程度雖然並不輕,但官吏從中作弊的情況會較少一些,因此還是能夠得到一點好處。蜀漢在南中任職的官吏如李恢、張翼、馬忠、張嶷等都是聲望較高的軍政要員,他們在諸葛亮嚴格的法令、軍紀監督下,可能有較好的表現,如馬忠、張嶷死後,南中人民還為他們&ldo;立廟&rdo;,說明對之尚有好感,他們可能不是貪汙的官吏。
(2)諸葛亮對南中人民,一方面固然榨取他們,另一方面也給他們帶來較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加速當地的生產。雖然亮的主觀意圖,是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但落後地區的開發,對各族人民還是有利的。
由於以上兩個理由,可知南中人民在諸葛亮的統治之下,所受政府的榨取數額可能比以前還多,但吏治較上軌道、生產有所提高,人民的負擔就可能比以前輕些。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