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第1/2 頁)
荀氏一族據傳聞言是戰國末期的名儒,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和秦相李斯的老師‐‐大名鼎鼎的荀子是也,但由於這脈荀氏崛起較晚,直到清朝初年,才藉由清軍入關的歷史變革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具體是不是真的秉承了荀子他老人家的血脈,已經是無從考證,但是中國一向都有認祖歸宗的傳統節目,姓謝的一定要說自己是謝安的後人,姓岳的一定要說自己的祖宗是嶽飛,雖然這位抗金英雄似乎沒有子嗣在那次劫難中活下來,連本來不用死的閨女也自己投井明智,但這不要緊,關鍵是要名號響亮,像石敬瑭,秦檜基本上就是去了享受子孫後代膜拜的資格,好不容易有個姓秦的路過嶽王廟還要揮筆寫下:&ldo;人自宋後少名檜,臥倒墳前愧姓秦。&rdo;的名句,硬是跟這個極有可能是自己老祖宗的人堅決地劃清界限。
基本上認祖歸宗這樣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說自話,自主選擇的,反正如今荀氏正當全,人家說自己是荀子的後人,群眾的眼睛在雪亮,也不能完成這種臉最精確的dna檢測儀器都很有可能會失靈的&ldo;親子鑑定&rdo;。自然是人家怎麼說,自己就怎麼聽便是,反正一旦失勢的時候,也很難有人會以荀子的巨大貢獻為其說情解圍。
荀家在清朝初期雖然是以武功起家,但天下漸定,清政府當局重開科舉之後也迅速地轉換了家族的總戰略,符合時宜的棄戎從文,以科舉為業以震家族聲威。
幸運的是,荀家的幾代後生的確是讀書的材料,認認真真的讀了幾年,當真讀出了名堂,前前後後很是出過幾位翰林,甚至參與了康熙詞典和四庫全書的編纂,當然最可圈可點的崛起要歸功於現在這位荀大人的祖父,在乾隆朝的時候一不小心成了狀元,後來又一不小心成了乾隆皇帝第一批皇子的老師,本想著只是風光一時,可又出乎意料地保住了這個地位,這位荀大人的父親一下子教了嘉慶和道光兩代皇帝,入土之時被賜予了一個&ldo;文正&rdo;的諡號。
到了荀同慶這一代,也沒辜負乾隆皇帝親自給賞賜的名字,日夜以此為鞭策,懸樑刺股只為不負皇恩,終於在不到三十歲的年紀成了荀家出的第二個狀元,荀家僅僅三代就出了兩位狀元,瞬間打破了明清以來殿試三甲幾乎為江東俊傑所壟斷的局面,一下子成了那個年代的模範,而荀同慶更是以大清開朝以來最年輕的天子門生的身份,成為了嘉慶年間少年才俊的代表。
荀同慶最初供職翰林院,沒過五六年調任為禮部侍郎,雖然是平職調動,但在當時的朝廷中卻無人不深知,皇帝此時讓這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供職禮部,不過是讓他熟悉熟悉工作流程,發展發展個人關係,只等著禮部尚書告老還鄉,就讓他直接接手。
果不其然,兩三年後,禮部尚書在剛過花甲的高齡很識相地向朝廷遞交了辭呈,皇帝也沒有已經被看成例行公事地一再挽留,爽快地答應。
翁同慶在禮部尚書的職位上幹了幾年,就又被擢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家太子少保,並接替他父親的位子,榮幸地成為了道光皇帝三位皇子的老師,這三位皇子自然就是後來成為鹹豐皇帝的愛新覺羅奕詝、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以及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並在鹹豐皇帝去世後被兩宮皇太后圈定為帝師人選,也的確是給當時僅有六歲的小皇帝載淳教過幾天課。
本來他大可以像他的父親一樣,穩穩噹噹成為兩代皇帝的老師,讓將荀氏的光輝推向無以復加地頂點,卻其卻意外地在同治二年的時候辭官隱居,而且光自己辭官隱居,告老還鄉不算,這位老人家還帶上了自己剛剛中了榜眼,供職翰林院才沒幾月的兒子也一起帶離了朝野,竟是一副要與清庭決裂的態勢。
至於荀大人為何要辭官歸鄉一事,沈哲也並沒有從錢喜那裡得知多少內幕,畢竟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