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2/4 頁)
隋世已佚,劉知幾《史通》〔5〕雲&ldo;《青史》由綴於街談&rdo;者,蓋據《漢志》言之,非逮唐而復出也。遺文今存三事,皆言禮,亦不知當時何以入小說。
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鬥而御戶右,太卜持蓍龜而御堂下,諸官皆以其職御於門內。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史縕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鬥而不敢煎調,而言曰,&ldo;不敢以待王太子。&rdo;太子生而泣,太史吹銅曰,&ldo;聲中某律。&rdo;太宰曰,&ldo;滋味上某。&rdo;太卜曰,&ldo;命雲某。&rdo;然後為王太子懸弧之禮義。……(《大戴禮記》《保傅篇》,《賈誼新書》《胎教十事》)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居則習禮文,行則鳴珮玉,升車則聞和鸞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
……古之為路車也,蓋圓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軫方以象地,三十幅以象月。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地理,前視則睹和鸞之聲,側聽則觀四時之運:此巾車教之道也。(《大戴禮記》《保傅篇》)
雞者,東方之畜也。歲終更始,辨秩東作,萬物觸戶而出,故以雞祀祭也。(《風俗通義》八)
《漢志》兵陰陽家〔6〕有《師曠》八篇,是雜佔之書,在小說家者不可考,惟據本志注,知其多本《春秋》而已。《逸周書》《太子晉》篇記師曠見太子,聆聲而知其不壽,太子亦自知&ldo;後三年當賓於帝所&rdo;,其說頗似小說家。
虞初事詳本志注,又嘗與丁夫人〔7〕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見《郊祀志》,所著《周說》幾及千篇,而今皆不傳。晉唐人引《周書》者,有三事如《山海經》及《穆天子傳》,與《逸周書》不類,朱右曾〔8〕(《逸周書集訓校釋》十一)疑是《虞初說》。
芥山,神蓐收居之。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圓,神經光之所司也。(《太平御覽》三)
天狗所止地盡傾,餘光燭天為流星,長十數丈,其疾如風,其聲如雷,其光如電。(《山海經》注十六)
穆王田,有黑鳥若鳩,翩飛而跱于衡,御者斃之以策,馬佚,不克止之,躓於乘,傷帝左股。(《文選李善注》十四)
《百家》者,劉向《說苑》〔9〕敘錄雲,&ldo;《說苑雜事》,……
其事類眾多,……除去與《新序》復重者,其餘者淺薄不中義理,別集以為《百家》。&rdo;《說苑》今存,所記皆古人行事之跡,足為法戒者,執是以推《百家》,則殆為故事之無當於治道者矣。
其餘諸家,皆不可考。今審其書名,依人則伊尹鬻熊師曠黃帝,說事則封禪養生,蓋多屬方士假託。惟青史子非是。
又務成子名昭,見《荀子》,《屍子》嘗記其&ldo;避逆從順&rdo;之教〔10〕;宋子名鈃,見《莊子》,《孟子》作宋徑,《韓非子》作宋榮子,《荀子》引子宋子曰,&ldo;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鬥&rdo;〔11〕,則&ldo;黃老意&rdo;,然俱非方士之說也。
※※※
〔1〕國風《詩經》組成部分,大多是周初至春秋中期民歌。
《漢書&iddot;藝文志》載:&ldo;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rdo;
〔2〕《伊尹說》,《漢書&iddot;藝文志》道家類作《伊尹》。
〔3〕《呂氏春秋》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