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4/4 頁)
不限於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以及外匯儲備的顯著增加,甚至也不限於中國在世界經濟競爭力排行榜上的位次上升。發展方面一個值得重視的成績,在於中國既順乎潮流,又特立獨行,為人類貢獻了一條有中國特點的發展模式。
所謂“中國發展模式”,是指從中國同時兼有“發展中國家+轉型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三重屬性這一基點出發,立足中國的特殊國情,以建設一個富強*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為目標,而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有特點的發展模式。其要點有五:一是以增進全世界最大的人口總量之福祉和全面發展為核心;二是充分挖掘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現代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巨大制度潛力;三是努力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和作為後發國家等優勢;四是著力在經濟方面推進有中國特色的“五化”程序,即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序;五是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四位一體”的發展,即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發展以及人的自身發展,從而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中國自己的貢獻。
中國具備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有利條件
僅從經濟方面而言:其一,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成本較低,具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其二,國內市場相當廣闊,其巨大潛力的持續釋放,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發動機;其三,高國民儲蓄率和外商投資,使經濟發展的資金供給充裕;其四,經過多年建設,工業、交通、通訊、科技等已具有相當規模和基礎;其五,發展新能源、環保產業、迴圈經濟等,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政治社會比較穩定,深化改革使經濟體制和其他體制不斷趨於完善,也是國內有利條件。
同時,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和產業轉移正在拓展;資訊科技、生物技術、新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等不斷取得新進展,更提供國際有利因素。
從三個層面把握中國“發展方式的轉變”
要完成既定的發展目標,目前的關鍵在於“發展方式的轉變”,但發展方式的“轉變”有三重涵義:
1. 窄方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簡言之,由“粗放型”轉“集約型”。“九五”確定的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目標並沒有實現。迄今為止,中國經濟模式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要素價格扭曲下的低廉(主要是勞動、資本、土地、能源等)+政府導向、扶持(招商引資)——吸引外商投資,形成出口加工基地粗放型的外向拉動。相比之下,這種模式與印度所謂“世界思想工廠”的模式有差別。要扭住“粗放型”不放,加緊轉變。
2. 中方式:“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包括:(1)經濟增長問題,不僅有增長速度,而且特別包含質量和效益;(2)經濟結構問題,包括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結構、內外結構等;(3)經濟體制問題,包括企業、市場、宏觀、分配、社保等體制;(4)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包括人口、資源、環境等。中國“經濟發展方式”主要面臨三種病——“結構病”、“體制病”、“欠持續病”。這是比“增長”更深層的轉變。 。。
關於中國發展模式的若干思考(2)
3. 寬方式:“總體發展方式轉變”
由單一經濟發展,向“四位一體”的發展拓展,即:(1)經濟發展;(2)社會發展;(3)人與自然關係的協調發展;(4)人自身的全面發展。核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