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525那(第2/4 頁)
公元190年,中原地區鬧了個雞飛狗跳。先是董卓被諸侯聯軍群毆,見打不過諸侯軍,他就帶著可憐的小皇帝從洛陽逃到了長安,換個地方繼續草菅人命,強男霸女。
諸侯軍見打不到董卓了,乾脆打一打自己人,結果大家各立山頭,中原一片愁雲慘淡,哀鴻遍野。漢朝這座四百餘年的大廈日薄西山,即將土崩瓦解。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機會二字!公孫度就很會捕捉機會,他劉家的壟斷企業眼看就要倒閉了,也許到了自己開店的時候了!
周邊的鄰居里,公孫度覺得高句麗像是個好欺負的,決定柿子先撿軟的捏,於是“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漸漸在遼東地界站穩了腳跟。
同是打烏桓(烏丸),曹操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觀滄海》,在小說中添了一抹詩意,公孫度卻默默無聞,筆者不禁要為他鳴不平。
曹操在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藉著朝廷的名頭封公孫度為“武威將軍”,“永寧鄉侯”。
公孫度自己打下的天下,已經自封為“遼東侯”了。這時曹操還沒把中原的對手解決,袁紹在頭頂虎視眈眈,背後還有西涼的馬家,公孫度覺得爵位還是自己封自己比較方便。
拿破崙自己給自己戴上皇冠,公孫度則自己給自己扣了頂王的帽子,雖然他一生並未稱王,但是身為土皇帝的他還是拒絕了曹操的“美意”,說:“我王遼東,何永寧也!”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公孫度去世,長子公孫康襲位。
此時袁紹已死,公孫康殺了兵敗來歸的袁紹的兩個兒子,把首級送給了曹操,曹操因此封他為“襄平候”。
高句麗勢力多次襲擾遼東,招降納叛,同鮮卑部落一起構成了對公孫氏政權的威脅。
建安年間,公孫康出兵征討高句麗,攻破都城,焚燒聚落。高句麗的一位王子和其部下率領三萬多人投降了公孫康,被安置在渾江流域,這裡是高句麗和後來女真族的發源地之一。
我們發現,公孫氏政權經營遼東,為邊疆的鞏固,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很大貢獻,歷史影響力要大於劉表、劉璋、張魯等人。
但要知道,此時公孫氏的鄰居,是被視為“東夷”的高句麗和鮮卑。在傳統“夷夏之防”的敘事體系下,自然無法被史學家和羅貫中等小說作者所重視。
以侄廢叔,首鼠兩端
公孫康去世後,他的兒子公孫晃和公孫淵還很年幼,於是公孫康的弟弟,公孫度的第二子公孫恭繼承了哥哥的位置。後來曹丕繼位,封他為“平郭侯”。
公孫恭這個叔叔,身體不太好,還患有一些男性特有的疾病,一直沒有子嗣。於是他的侄子蠢蠢欲動,覬覦叔叔的爵位。
此時公孫康的兩個兒子中,大哥公孫晃在曹魏做官,弟弟公孫淵大搞陰謀詭計,囚禁了叔叔,奪取了遼東地區的統治權。
公孫淵覺得自己是個外交家,於是在魏吳之間做起了牆頭草。
他似乎覺得孫權可以牽制曹魏,於是便對吳國暗送秋波。孫權看公孫淵這人不錯,派使臣去封公孫淵為燕王。
這時公孫淵突然發現,原來東吳離自己隔著大半個中國,還是投靠曹魏比較靠譜,他二話不說竟然殺掉了孫權派來的使者。
看公孫淵殺了東吳的使臣,魏明帝曹叡覺得這人還算識趣。公元233年,明帝派使臣封公孫淵為“大司馬”,“樂浪公”。
哪知公孫淵脾氣很大,陳兵設甲,對使者惡語相向,勉強接受了封號。幸運的是這個時候,曹魏正被諸葛亮的北伐搞的不堪其擾,沒有心思去處理東方邊陲的這塊蠻荒之地。
三國小說整體的基調是“尊劉貶曹”,目光著眼於劉備集團為延續漢家“正朔”和曹魏進行的鬥爭。
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