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4/4 頁)
幾萬畝的土地,以及上萬的人口。王書輝能夠在這些鄉村中動員出的實際人力,也不過是不脫產的,受半軍事化的訓練和管理的,一百多個人而已。這新多出來的一百多個青壯年的民兵,並沒有解決王書輝的人力緊缺問題。
王書輝現在看著管的人力物力不多,連個後世的鄉長都算不上。可是,就目前的階段來說,搞教育,辦工業,練部隊的事情,就已經讓王書輝覺得手忙腳亂了。
即使掌握了幾十個村子,間接控制了上萬人口,可是王書輝卻發現,自己想做的事情,什麼都做不起來。他發現,根本的原因也不是別的,居然是王書輝作為中國人,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問題:人力資源緊張。
王書輝需不需要人口。實際上,他太需要人口了。無論是農業上,工業上還是軍事上,為了實現控制整個湖廣地區這個目標,他都需要大量的人口。
就農業上而言,雖然將土地按照每人五畝的規格,給無地和少地農戶進行了土地分配。但是,王書輝目前的土地佔有量還是相當巨大的。就目前的情況看,分給農民的土地,只佔王書輝名下土地的三分之二。
還有近五萬畝的土地,目前處於拋荒狀態之中。拋荒的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人手,對這些土地進行耕種。
從工業上講,王書輝從現代重新運回的小高爐,正式的運營了起來。在王書輝的全方位的培訓下,二十多個明代的“工人”,終於初步的掌握了小高爐的基本操作。
實際上,在現代社會里,一個受過幾天專門培訓的技術人員,加上七八個完全沒有文化的力工,就能操作這種小高爐了。
後世的小鐵廠,小鑄造廠是遍地開花的。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小高爐裝置,做到最大限度的推廣。這些安裝簡單,操作容易的小高爐,實際上已經被製造這些裝置的廠家,進行了操作的傻瓜化了。
這些明末的,王書輝親手培養出來的工人們,不過是缺乏實踐而已。在搞爆了一個小高爐,炸死了兩個佛山鍊鐵師傅之後。工人們沒有了可以依靠的力量,沒有了有經驗的鍊鐵工匠的幫助。他們就不得不按照手冊,一點一點的進行摸索。
這種按部就班的辦法,反倒讓他們的工作更快的走上軌道。就目前而言,如果不是鐵礦石的供應時斷時續,日產生鐵一千斤到一千兩百斤,還是能夠做到的。
日產生鐵一千斤,聽起來好像挺多。但是,一千斤生鐵,也不過是打造兩三百把鋤頭而已。可是,僅僅王書輝控制的地區,就需要鋤頭近萬把,耙子近萬把。而農業工具,可不僅僅只是鋤頭和耙子兩種就足夠了的。
所以說,王書輝需要的是培訓更多的工人,建立更多更大更規範的鋼鐵工坊和工廠。可是,沒有充足的人力,這些都是白說。
而從軍事上講,即使把新組建的各個村的民兵部隊算在一起,加上大營裡一百多個專門的脫產武裝人員,王書輝能夠掌控的武裝力量也不過是三四百人。
更何況,在實際上各村的民兵武裝,還不能夠承擔跨區域作戰的任務。王書輝的直接掌握的武裝力量,不過還是原來大營裡的那兩百多將近三百的流民們。
雖然從質量上講,王書輝武裝部隊的水平,在整個湖廣地區,甚至全天下都是最高的。但是,質量再高的部隊,在佔絕對多數優勢的敵人面前,也是抗不下來的。至少從荊州府來說,荊州府的一個衛所,紙面上的部隊人數,就是王書輝這三百人所不能抗衡的。
因為,按照明朝規制,一個衛所應該有士兵五千六百人。即使這個字數打個對摺,只有兩千人的話。這兩千人如果在衛所軍官的驅使下,前來進攻王書輝的話。雖然不至於失敗,但是王書輝的這三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