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會是一個在精英領導下的階級社會。
在生產力落後的農業社會里,教育不能實現全面化,受教育的權力被少數人掌控。這就不可避免的,讓社會處於一種或嚴重或緩和的階級矛盾之中。
王書輝沒有能力直接使明朝末年的中國,直接進入到工業社會的階段。
在明朝末年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他不能保證在他未來的政權機構裡,都是受過先進思想教育的人掌握權力。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他只能透過儘量的完善制度的方式,抑制各種醜惡人性的爆發。
在王書輝看來。農會組織是將基層權力真正的下放給大多數人的一個權宜之計。
在目前的農村工作中,“吸引和團結青年人,建立民兵組織”;“組建學校開展教育,培養受教育的年輕人”;“推廣優質種子和科學種植,保證糧食豐收”,這三大工作,才是王書輝眼中最主要的工作。
。。。
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1
說起來,在明朝末年,事業剛剛起步的王書輝,看起來好像挺威風,挺有實力的。:3w。し不過,他現在的這些實力要是放到現代,撐死了,也就是個鄉長的水平。
從他掌握的勢力範圍上看,他可能會比現代社會的很多鄉長地盤大些。可是,要是從掌握的人口上講,王書輝掌握下的三十多個基地村的人口全加起來,可能還沒到一萬人呢。
在現代社會里,不提人口上億的那些大省份。就是在一個普通的中原省份裡,一個鄉的人口最少也在十萬人上下。在黑龍江那種人口密度小的邊疆省份,一個普通的農業鄉,人口最少也在兩三萬人上下。
所以,從實際控制人口上講,王書輝還不如一個現代的鄉長。他目前掌握的人口,也就是個現代社會的鄉長能夠掌控人口的零頭而已。
要知道,後世的中國,全國人口可是在十四億上下的。明朝晚期,沒有發生農民起義和外族屠殺之前,即使是最為鼎盛的萬曆中期。當時全中國的人口,也就在一億人左右。而且,明代中國的人口分佈還極為不平衡。這不到一億的人口,還大部分分佈在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
所以說,王書輝發現,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和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明顯的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是資源矛盾和制度矛盾雙重結合的產物。也就是說,清朝末年的中國,實際耕地面積和巨大的人口之間的矛盾,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是矛盾的一個方面,而封建社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則是矛盾的另一個方面。
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則是自然環境變異(小冰河氣候)導致的嚴重減產,造成的人均糧食佔有量大量減少的問題,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導致的生產資料,也就是土地過度集中的問題。
以王書輝手頭的調查資料上看來,目前的他掌握的三十多個鄉村裡,在他眼中很多具有極大開發價值的土地,像這個時代其他大多數地方一樣,在明朝末年普遍的沒有得到開發利用。而且他發現,那些土豪劣紳佔有的土地,無不是極為肥沃的,灌溉便利的熟田好地。可是,很多農戶即使給地主劣紳做佃戶,也不願意開發那些到處都有的荒地。這種現象,讓王書輝非常疑惑。
王書輝的這個疑問,很快就從他手下的家丁口中得到答案。原來,在古代社會里,普通農戶是不具備開發荒地的能力的。
直到這個時候,王書輝才明白,為什麼自己控制的各個村莊中,參加民兵的人越來愈多,甚至於有一些村子,都開始組建民兵二隊了。
耕牛和優質的鐵製農具,這些在王書輝眼中很普通的物資,在古代中國這個農業社會中,是極為稀缺的寶貴物資。
可是,即便王書輝掌控了三十多個鄉村,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