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高啟(第2/4 頁)
帆風順。然而,當被提拔為戶部右侍郎時,高啟卻選擇了辭官歸裡。他深知自己年少,缺乏理財的經驗,不敢貿然承擔如此重任。正如他在《念奴嬌?策勳萬里》中所表達的那樣,雖有壯志凌雲,但也明白自己的侷限。
在京師期間,雖有榮耀與歡愉,但內心厭倦痛苦,目睹明軍對文人的殘酷政策,充滿精神壓抑。
在京師的日子裡,高啟確實體驗到了一些榮耀與歡愉。參與修史的榮耀讓他深感自豪,與同僚的唱和也給他帶來了一定的快樂。然而,這種表面的風光背後,卻是內心的厭倦與痛苦。他目睹了明軍在攻破蘇州後,對蘇杭等地文人的殘酷政策,心中充滿了恐懼與不安。他感覺自己彷彿置身於一個充滿危險的牢籠之中,精神備受壓抑。這種壓抑在他的詩歌中也有所體現,如 “朅來京師每晨出,強逐車馬朝天閽。歸時顏色暗如土,破屋暝作飢鳶蹲”,生動地描繪了他在京師的無奈與痛苦。高啟的內心就像一隻渴望自由的孤鶴,“野性不受畜,逍遙戀江渚”,但現實卻讓他感到無比的束縛。他思念著故鄉的田園生活,“舊宅一架書,荒園數叢菊” 便是他心中的理想之地。在這種精神壓抑的狀態下,高啟越發堅定了辭官歸裡的決心。
三、高啟之死
高啟之死,是明初文字獄的典型犧牲品。他在京修《元史》時曾是魏觀屬下,後在蘇州與魏觀重逢,受到魏觀的禮遇。魏觀在張士誠宮殿原址修建蘇州府治,邀請高啟為新府撰寫《郡治上梁文》。然而,文中 “龍盤虎踞” 四字犯了朱元璋的忌諱,高啟因此被腰斬。
高啟被腰斬後,用鮮血寫了三個 “慘” 字,其命運令人唏噓。高啟事件絕非偶然,它是朱元璋殺雞儆猴的手段。朱元璋對高啟的不滿早有端倪,高啟曾寫過《題宮女圖》,被朱元璋認為是諷刺自己,心中已埋下忌恨的種子。當高啟以年少為由拒絕擔任戶部右侍郎一職時,更是讓朱元璋覺得沒面子。此次因《郡治上梁文》被治罪,實際上是朱元璋對不依附朝廷的文人的嚴厲打擊。
高啟之死也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必須付出的代價。在那個時代,文人的命運往往與政治緊密相連。高啟的才華和孤傲使他不願迎合朱元璋,最終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的死加速了明初士風的轉變,讓文人們意識到在朱元璋的統治下,必須謹慎言行,否則隨時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高啟事件更是一個政治事件,它反映了朱元璋對文人的猜忌和控制。朱元璋出身貧寒,對權力極為敏感,他不容許文人對他有絲毫的不敬或不服從。高啟的遭遇讓其他文人膽戰心驚,從此,明初的文壇籠罩在一片壓抑的氛圍中。
四、主要作品
(一)詩詞作品的編集與傳播
以高啟卒年為分界,其詩的編集分為自編、他編兩個階段。生前有詩集八種,未付梓,後經整理刊刻,主要以《姑蘇雜詠》《缶鳴集》《高太史大全集》《槎軒集》四種別集形態傳播。
高啟的詩詞作品在當時及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的詩歌風格清新俊逸,題材豐富多樣,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詩集的整理刊刻,使得他的作品得以廣泛流傳,為後人研究元末明初的文學和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二)代表詩詞賞析
《賣花詞》:描寫自滿自足的賣花人,揭示富貴榮華如煙雲的人生真相。
“綠盆小樹枝枝好,花比人家別開早。陌頭擔得春風行,美人出簾聞叫聲。移去莫愁花不活,賣與還傳種花訣。餘香滿路日暮歸,猶有蜂蝶相隨飛。買花朱門幾回改,不如擔上花長在。” 高啟在這首詩中,生動地描繪了一位賣花人的形象。賣花人對自己所養的花充滿自信,他的花比別人家的開得早,而且枝枝都好。他挑著花擔在陌頭行走,彷彿帶著春風一般輕快。美人聽到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