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2/2 頁)
do;(《防海輯要》),倭寇畏稱戚繼光為&ldo;戚老虎&rdo;,有明一朝則把譚綸和戚繼光這一文一武合稱為&ldo;譚戚&rdo;,以彰其功績之彪炳。
而在談論明朝倭患時,時常會提到一個明朝人叫汪直的,也稱王直,大多稱他為漢奸,指其為倭寇做嚮導為禍內地,所以寇害尤深。
但汪直此人的身份,實際上長期以來都是有爭論的,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此人到底是海盜還是漢奸這個問題上。其實說他是海盜也是不太準確的,嚴格地說,汪直所部是一個勢力龐大的武裝走私集團,也就是明代歷史研究中經常提到的&ldo;海商&rdo;。海盜一般主要指在海上或沿海地區以搶劫船貨、財物為生的武裝集團,而汪直勢力顯然不是靠擄掠為生,缺乏海盜的普遍特徵,因此更符合走私集團的定義,所以準確地說,汪直是個武裝走私集團的頭目。
至於他是不是投靠了倭寇成了漢奸並給他們做嚮匯入侵內地,這需要仔細分析,我們不妨就他到底是海商還是漢奸的問題來討論一番。
一, 中日邦交和明朝的海禁
中國東南沿海的倭寇之亂,起自於元朝,在明朝實行海禁後,其禍害程度逐漸達到頂峰。
在元朝以前的中日兩國關係,自正式邦交以來,主體上基本是友好的。
中日兩國之間的正式邦交,應該起始於三國時期。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倭女王卑彌呼遣使來華,魏文帝曹丕很是高興,於是互贈禮物,並詔封其為&ldo;親魏倭王&rdo;,對兩位使者也都有封賞。日本其時頗依賴於中國,甚至國內有宗室紛爭,亦要來華找曹丕分辨曲直,求為仲裁:&ldo;倭女王卑彌呼與狗奴國男王卑彌弓呼素不和,遣倭載斯、烏越等詣郡說相攻擊狀。遣塞曹掾史張政等因齎詔書、黃幢,拜假難升米為檄告喻之&rdo;(《三國志》)。而日本近年更出土了曹丕所贈之五尺寶刀及銅鏡,器物上所銘年代與與《三國志》無異,由此可知記載不虛。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