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2/4 頁)
。而且,我們確實也發現:在他那裡,隱逸作為一種理念開始被肯定,並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儒家學說當然要講積極入世,&ldo;內聖外王&rdo;和&ldo;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rdo;。但同時,孔子對隱逸之士又非常推崇,他對勸自己出仕的人這樣回答:&ldo;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袞冕之志,各從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請從此辭。&rdo;孔子建立了入世的儒家學說,但同時又有意無意地宣揚了隱逸的理想,&ldo;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rdo;,&ldo;以道事君,不可則止&rdo;。
孔子雖然提出了隱逸的概念,但真正把這個概念做大的,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偉大而神奇的莊子。這個做過漆園吏的宋國人確實開啟了中國士人心靈最遼闊的一道閘門。提起道家一般都將老莊並稱,實際上這兩者是不一樣的。老子的哲學從小處講是政治哲學,往大處講是宇宙哲學;而莊子的哲學是人生哲學,完全針對個人。在莊子看來,自由與獨立比什麼都重要,所以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逍遙遊的境界。但有一點值得注意,莊子提倡隱逸,並非一定叫人回歸山林。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與當權者保持距離。
在孔子以前,談到隱逸這件事,很多人提到巢父和許由。據說,巢父被堯看中,欲將君位傳給他。巢父覺得自己的耳朵被汙染了,於是跑到水邊去洗耳朵。這時候,有老父牽牛而過,說:&ldo;你聽到此言覺得耳朵被汙染了,但又為什麼在這水中洗呢,把水也弄髒了,叫我的牛沒法喝水。&rdo;這是故事最初的版本。後人把巢父的故事安到另一位賢德之士許由身上,巢父則飾演了牽牛老父的角色。無論故事主角是誰,他們都是拒絕天子之位的,所以是高潔之士的代表,被後人尊奉為隱士之祖。如果說巢父(或許由)的反應還算平和(頂多是洗了一下耳朵),那麼務光和卞隨就激烈得多了。湯伐暴桀前,找隱士卞隨、務光商量,二士皆答&ldo;吾不知也&rdo;,後來湯有天下,欲把天子位讓給二人,他們認為受到了玷汙,最後投水而死。後面的伯夷、叔齊就比較熟悉了,因周滅商而不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以採集野菜為生,後聽人說周有天下,即使是野菜也是周的,於是二人就餓死了。
春秋時代的隱士,有晉文公時的介子推,此人有恩於文公,但文公返國後,他不願為官,隱於綿山。文公叫人放火燒山,為的是逼他出來,沒想到卻將他燒死。當然,還有一個版本,說他逃出了綿山,繼續做了隱士,三十年後,有人於東海邊見其賣扇。說到這裡,有人會提到買賣做得更好的范蠡。他在協助越王勾踐復國滅吳後,選擇了激流勇退,在漫遊和經商中度過了剩餘的歲月,而且經商尤其成功,被認為是儒商之祖。嚴格地說,他不算一個純正的隱士,但身上的隱退思想卻值得注意。范蠡執政懂國,作戰知兵,經商熟悉市場,其經營之道頗具原創性,作為一個人物,實在不簡單。范蠡是進退有據計程車人,這一點為後世樹立了榜樣。談到這個人,很多人的觀點是:既有儒家入世之心,又有道家出世之道。如果仔細品讀,會發現,他還有楊朱&ldo;貴生&rdo;和&ldo;重己&rdo;的思想,對個人生命的儲存與歡愉非常珍視。這一點對後來士人的隱逸觀念是有影響的。
不過,莊子對卞隨、務光、伯夷、叔齊那樣的人是不屑的,他認為他們並沒真正達到一種隱士的理想之境。因為對一個真正的隱士來說,並不存在一個為了政治立場而付出生命的理由。莊子的這個觀點是可以接受的。戰國時,除莊子這樣純正的隱士外,隱於山林的還有像鬼谷子這樣縱橫家和陳仲這種&ldo;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rdo;的高潔之士。後者出身齊國貴族,但心厭仕途而情繫林野,居於石室,接飲甘泉,在當時影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