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既幸福又煩惱(第1/2 頁)
回憶起過去在另一個時間線上的經歷——新舟60在1997年未能透過faa的適航認證。
之後多年只能在國內和少數發展華夏家使用,甚至最終被用作海警巡邏機都遭到嫌棄——這樣的歷史絕不能在這個世界重演。
許寧一直苦思冥想,試圖找到一個突破口,讓華夏的航空工業擺脫對漂亮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標準的過度依賴。
然而,在渦噴14發動機測試期間,一通來自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的電話似乎無意中為他指明瞭方向。
杜亦熵曾告訴他,新海飛機制造廠的工作重點已經從單純學習漂亮國航空業的標準,轉向消化關鍵技術,並積累大型民用客機組裝的經驗。
而隨著阿古斯塔公司與中方洽談合作,新舟60專案有望更多地借鑑歐洲技術。
“這樣發展下去,正是我們想要的方向!”
林哲彬興奮地說,他對建立自主航空標準的熱情絲毫不亞於許寧。
“任何標準都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軍用運輸機運8的研發初衷與民航客機不同,其試飛經驗難以直接應用於民用飛機,這不利於我們的推廣。”
“因此,擁有像新舟60這樣的民用機型是非常理想的。”
實際上,他們討論的是軍用和民用航空標準之間的差異。雖然兩者有很多共通之處,但也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例如,軍用飛機可以為了效能犧牲一些可靠性,且對環保、排放和經濟性的要求不像民用飛機那樣嚴格。
“讓我們先著手自然結冰試驗吧。”
許寧輕敲桌面,將大家的思緒拉回現實。
“要制定一套適用於所有機型的整體標準,遠比針對單一機型的某一部分進行結冰測試複雜得多,工作量至少是原來的十倍以上。”
“我們必須同時解決‘測試什麼’和‘如何測試’的問題,還要提供關於防冰措施的指導資料。”
面對實際問題時,嚴謹的態度必不可少,不再是一味地暢談願景。
幾位專家各自沉思,規劃下一步行動。
而許寧心中還藏著更大的抱負——上世紀90年代末期,歐美地區因飛機積冰引發的一系列空難震動了公眾對航空安全的信心,尤其是在歐洲。
那個時期的歐盟剛成立,尚未成為後來那個效率低下的官僚機構,歐洲各國,包括英列國,仍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和雄心,不願一味追隨漂亮國的步伐。
在這個議題上,華夏與歐洲的利益不謀而合。
為了提升飛行安全,他決定從自然結冰試驗入手,這是一項對飛機適航性至關重要的測試。
透過與阿古斯塔公司的合作,他希望推動華夏民航局(caac)和歐洲航空安全域性(easa)之間的標準互認。
如果成功,那麼在華夏認證的飛機將可以直接進入歐洲市場,甚至可能因為easa的影響力而暢通無阻地銷往全球大部分地區,除了北美以外。
對於華夏的航空工業而言,這是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林哲彬沉思片刻後,首先打破了沉默:“我們得按事情的重要性來規劃行動步驟。”
“同意。”
梁紹霖應聲附和,並遞上了一張紙條:
“我們已經鎖定了幾個影響飛機結冰的關鍵因素。
下一步,我們需要確定適合進行自然結冰試飛的空域及大氣條件,比如溫度、水滴大小和液態水濃度。”
許寧接著說:“林教授應該提前研究國內不同季節和高度層的積冰分佈,對比國外情況,設定不同的防冰等級。
否則,即使制定了標準,若在國內無法實現測試,那也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