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清晰的認知(第1/2 頁)
特別是應用祝意教授研發的柱狀表面微結構後,不僅能夠顯著降低電加熱和氣熱系統的功率需求,還能在使用熱氣除冰系統時提升發動機輸出功率約8。
這一改進相比蘇連的研發,節省了大量的電能和熱能消耗,展現出巨大的技術進步。
許寧說著,隨手將手中的鉛筆丟在桌上:
“所以,同志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根據我們得到的資料,研發出兩套除冰裝置,並確保它們能完美地融入運8飛機的機翼內部結構,讓這款老機型重煥青春!”
這段話中提到的機翼上下表面流速與壓力的關係,是基於中學課本里的伯努利原理——即流體速度增加時壓力會減小。
不過,飛機升空的確切機制至今仍是航空界討論的話題,存在不同的理論解釋。
現在,182廠已經解決了最艱難的基礎研究問題,後續的除冰系統和機翼結構改進工作對他們來說不過是常規操作。
作為一家擁有專業研發團隊的飛機制造商,他們理應在這些基本任務上自給自足。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許寧、林哲彬和祝意可以鬆口氣。
防冰能力的研發必須透過測試驗證,而這裡又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缺乏試驗標準。
不僅是國內沒有,即便放眼全球,在90年代中期,除了漂亮國聯邦航空局(faa)在far-25部裡有關於防除冰的適航要求外,其他國家也鮮有明確規定。
“我記得,國內唯一一次系統的結冰試驗是在1986年,當時運12b型飛機赴美進行測試。”
梁紹霖摸著自己的胡茬回憶道:“那次的經歷充滿挑戰,不僅遭遇了對方的諸多刁難,連測試過程也都滿是不確定性。”
“而且,那些測試方法顯得相當原始,比如用固定在飛機外部的攝像頭來記錄結冰情況。”許寧補充說。
“更重要的是,運12b是一款小型飛機,市場影響力有限,faa對其認證要求相對寬鬆。
但如果我們未來要開發能夠與波音競爭的大飛機,還能指望faa為我們做適航認證嗎?”許寧提出了擔憂。
林哲彬則更進一步指出:“不僅如此,過去三年間,僅在漂亮國因機翼結冰引發的空難就有七八起,事故報告更是數不勝數。
顯然,faa現有的適航要求與實際飛行安全之間存在差距。此外,far-25的規定過於籠統,對研發人員和飛行員的幫助有限。”
作為氣象學家,林哲彬對這些問題有著深入的研究,他的見解為團隊帶來了寶貴的視角。
當一個人在某個領域鑽研得太深時,有時會失去對整個行業的宏觀視角。
相反,跨領域的研究者往往能帶來新的見解和優勢。
林哲彬滿懷激情地說:“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把運8賣給漂亮國的可能性不大。
更重要的是,我們這段時間的研究正好可以借鑑faa的標準,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套更為完善、更具指導意義的安全標準。”
說到這兒,他的雙眼閃爍著光芒。人到了一定階段,總會追求物質之外的東西。
在傳統氣象學中取得成就的機會不多,但順應時代潮流,參與重大工程才是關鍵。
過去半個月裡,他感到自己已經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進行積冰形態模擬。
隨著華夏航空工業的發展“安全性”是必須跨越的重要障礙。
如果思路更開闊一些,研究物件也不必侷限於非機,高層建築、電力線路、橋樑隧道等都可能成為研究範圍。
雖然名垂青史有些誇張,但在行業內留下深刻印記,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未來的教科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