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1/3 頁)
南蠻,作為族名,只是一種泛稱。《禮制&iddot;王制》:&ldo;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距,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文身,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譯。&rdo;可見除中國華夏族之外,夷、戎、狄、蠻乃四方之民,皆各有&ldo;性&rdo;,&ldo;不可推移&rdo;,是不同的民族群體。在不同的民族群體之內,又有不同的族系,南蠻也不例外。《春秋大事表&iddot;四裔》就把南蠻分為盧戎、蠻、濮、巴四族。盧戎,即蠻,故南蠻實含蠻、濮、巴三族。蠻、巴、濮的古地域與江漢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分佈範圍大致相當,當是這些文化的創造者。《戰國策&iddot;魏策》:&ldo;……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rdo;《韓詩外傳》將其糾正為:&ldo;三苗氏,衡山在其南,岐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rdo;《史記&iddot;五帝本紀》:&ldo;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rdo;三苗,即苗蠻,南蠻集團亦稱苗蠻集團。《山海經&iddot;大荒北經》:&ldo;顓頊生頭,頭生苗民,苗民[敕/厘]姓。&rdo;按此說法,三苗亦源自炎黃集團。苗民因&ldo;弗用靈&rdo;(《尚書&iddot;呂刑》。)、&ldo;匪用命&rdo;(《禮記&iddot;緇衣》),故在堯、舜、禹三代,中原集團就對三苗攻伐不已,三苗退居南蠻,成為江漢地區蠻民的一支(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11月第1版)。而有學者則認為,三苗就是指蠻、濮、巴三個民族(傾鐵符《楚國民族述略》(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10月第1版)。
但不論取何種說法,在以江漢地區為中心的古荊楚地域內,確實存在眾多的土著居民,他們艱辛地創造出了原始文化,為後來璀璨奪目的荊楚文化奠定了基礎。
三、季連部南徙與楚族的形成
《史記&iddot;楚世家》:
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羋姓,楚之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
《國語&iddot;鄭語》則謂祝融之後有八姓。前者說季連之後中微,或在中原,或在蠻夷,未交代清楚。後者則說:
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也。
點明羋姓季連部從蠻俗,建立了荊國。前已指出,楚之先祖從帝嚳起,均居火正稱祝融,至夏時是夏王朝的重要成員或盟國。後商人興起,起而代夏滅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際,分崩離析,出現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處流落的局面。羋姓季連部,就在這一背景下離開故地新鄭一帶,輾轉至丹淅、荊山和漢水流域一帶了。
根據考古學界發掘和研究證明,原江漢地區新石器時代序列文化,在夏、商之際發生極大的動盪,主要表現在陶器製作上,&ldo;突然大大增加了黃河流域的影響&rdo;,&ldo;說明此時有一支來自黃河中游的力量,透過南陽盆地,沿著隨棗走廊,直抵長江北岸&rdo;(俞偉超《尋找楚文化淵源的新線索》,《江漢考古》1982年第2期)。這一論證與上述有關文獻記載是相吻合的,說明北來之羋姓季連部與原來荊楚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