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3 頁)
與此同時,鄂東和鄂西北等地亦出土了與大溪文化相類似的器物,說明這一帶先民與江漢地區先民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交往。
約距今五千年左右,江漢地區先民與黃河流域、長江下游等地域先民一樣,都相繼轉變為父系氏族公社,在考古學上相當於新石器時代後期。江漢地區這一時期文化,因最早在京山屈家嶺發現而稱為屈家嶺文化。屈家嶺文化是承襲大溪文化而來的,與中原地區由仰韶文化發展而為龍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絡。其分佈範圍,約北至河南南部,南至洞庭湖北岸,東到黃岡以西,西達三峽,中心地區在漢水中游的京山、鍾祥、天門等地和[氵員]水流域一帶。
早期屈家嶺文化以黑陶為重要特徵。主要器物有曲腹杯、豆、圈足罐、小罐、鼎等。其中如鍾祥六合出土的高圈足豆,黑色,圈足從上至下有整齊的小孔,美觀大方。松滋桂花樹出土有瓶形壺、細頸壺、小口罐等,其中瓦稜紋罐灰色,容量較大,紋路清晰,既美觀又實用。公安王家崗出土有曲腹杯、淺盤豆、鼎、[僉欠]口深腹豆、帶蓋罐、系耳罐等,還出土了一些小罐(明器),說明其時氏族成員已開始分化。
晚期屈家嶺文化陶器以灰色為主,主要器形有雙腹碗(鼎、豆)、直頸鼓腹壺、甕、碗、盆等,大小不一,各具特色。如鍾祥六合出土的罐有大、中、小各類,盆口大腹深,甕腹大口小,鼎則帶蓋密封,三足偏矮近地。已開始採用快輪製陶法,表現在陶器的底部,可以清楚地看到繩割的偏心紋,許多雙腹器上腹都一樣,僅下部適當變化。有少量彩陶,其中蛋殼彩陶杯和彩陶紡輪是最有特色的器物。現見於天門鄧家灣出土的蛋殼彩陶杯、壺,薄如蛋殼,輕巧美觀,代表了製陶的最高水平。同時,在江漢地區各處遺址中還出土了許多大小不同的陶紡輪,質地一般為泥質橙黃陶,形體輕巧,彩繪鮮艷,圖案以旋渦紋、編織紋、太極圖紋為主。紡輪如此多且又大小不一,說明這時手工紡織不僅已相當普遍,而且紗和布還有粗細之分。
約從公元前四千六百年至公元前四千年前,江漢地區在屈家嶺文化的基礎上,又發展成為具有龍山文化特徵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在八十年代初,考古學界稱之為湖北龍山文化。後來由於在天門石家河出土的器物最多,並具有典型意義,有學者又稱為石家河文化。它分佈的範圍,東至鄂東,西至鄂西,北至豫南,南至洞庭湖,與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的分佈範圍大致相當。
石家河文化以灰白陶(或黃白陶)為主,彩陶基本消失。器形複雜,許多大型器物前所未見。如天門鄧家灣出土的大型方格紋缸,容量大,可盛糧食或水。松滋桂花樹出土的,三足有耳,口呈雙面形,有大有小。晚期還出土了大陶甕,是埋葬嬰兒和成人屍骨的甕罐。這種埋葬方法和平原地區多湖泊沼澤有關。器物紋飾以繩紋、籃紋並重,還有方格紋、寬頻狀堆紋等紋樣。輪制器更多,豆、盤、碗多以鏤孔圈足為特徵。此外,天門鄧家灣還出土了豐富多彩的小陶塑人物和動物。人物形態不同,神態亦各異。動物有鳥、雞、狗、羊、象、龜、兔等十多種。這些陶塑特徵鮮明,生動有趣,是我國原始藝術的結晶。如兔豎耳、羊卷角、鷹勾嘴、象長鼻,各具特點。又如人狗相戲、鳥棲狗背等連體造型,生趣盎然,不僅反映了先民熟練的雕塑技巧,而且還展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說明其時人們審美能力已大大提高一步。
石家河文化中還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在甕棺中發現了稀世珍品----玉雕。玉雕選用灰白色、黃褐色和青灰色等軟玉作玉料,除雕刻成管、墜、珠、璜、環、璧等裝飾品外,還有人頭像和各種動物形狀的玉器。玉人頭像頭上戴帽,耳下垂環,是氏族制瓦解的活標本。動物玉器有飛鳥、躍魚、鳴蟬等,或動或靜,造型簡潔,十分逼真。其中以玉虎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