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頁)
但你要讀書識字,押韻做對,就必須掌握今人的聲韻調。更恐怖的是,除了掌握宋代人的聲韻外,還得掌握古人的……唐代人有唐人的音韻,漢代人有漢人的音韻,先秦人有先秦的音韻,掌握不好那時代的聲韻調,就無法真正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字……因訓釋詞義,往往需要透過語音來說明問題。
其實,宋代人自己都不怎麼治小學,不去深究經文的含義,也不去探索古人的聲韻,但那只是說一般計程車子。凡是有成就的大學問家,無一不精通音韻學和訓詁學,因小學是大學的基礎。基礎打不好,上層建築自然談不上多牢固。
陳希亮就堅持認,不通文字、聲韻、訓詁、天文、曆法、數術,不能讀古書,只能人云亦云,不能發前人所未發!
他這是把自家三郎,照著大儒的方向培養啊!
找出問題來,自然要對症下藥,陳希亮開出了第一份作業——臨《廣韻》正文一遍。
所謂《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共五卷,是開國時官修的一部韻書,也是歷代韻書集大成者。全書收字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個,註文共十九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字,基上是誰看誰吐,望之尚且生畏,哪裡得起學習的興致?
這當然不符合宋朝,將科舉做成最廣泛事業的目標,所以真宗年間,了便於士子記誦和掌握,降低應試難度。禮部又頒行了較簡略的《韻略》,只收字九千五百九十個,較《廣韻》少了許多。
但陳希亮對三郎高標準,嚴要求,自然跳過《韻略》,直接奔《廣韻》去了。
三郎看到這五韻書,算算時間,一天抄一,還得用正書,一字不得潦草!不禁心中狂叫:『你妹啊,還讓我幹別的不?』
他出抗議,但陳希亮掀起溫情的面紗,露出了嚴酷相,面無表情道:「按照約定,只要你一次沒完成功課,特權就要取消!」說著冷冷笑道:「與其在這裡哀嘆,不如趕緊筆寫字!」
「啊……」三郎慘叫一聲,倒在床上。原還對他爭取到自,無限羨慕兄弟們,全都只剩下深深的同情。
第28章 做不做大師?
在後世的小學中,認字和寫字教學是同步的,這樣不好,因漢字書法講的是『意在筆前,然後作字』,學童對文字結構還沒有感性的認識,落筆自然毫無感覺可言,寫出來的字奇形怪狀、慘不忍睹,想取得書法上的成就,可謂難上加難。
而在古代,學童往往在背過《百家姓》、《千字文》等識字讀,熟識數千字後,才開始筆練字。這樣,在習字之前,已經對字結構有了印象,落筆自然有數,反覆練習之後,人人拿起筆來,都可以寫出一手好字。
在後世,寫不好字沒啥,但在這個年代,寫不好字,啥都免談,別說做官做學問,就是做商人,當個帳房先生,一筆臭字都會人被瞧不起。
所以要讀書,必須習字。而習字自然從臨帖開始。陳希亮沒有選蒙學中一般都用的『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而很少見的採用了《廣韻》。
一來,這書是官方編篡,採用最嚴謹的楷書,對打基礎大有裨益;二來,這書以上平、下平、上、去、入五聲分卷,臨摹的過程中,也是對聲韻的學習。三來,臨摹這種大部頭,非平心靜氣無以繼,他存心是要消磨掉陳恪胸中的煙火氣。
但事與願違,陳三郎鬱悶的要抓狂,因古人學習語音的方法,實在太笨拙了……簡單說來,他們取四十個漢字聲母,又以韻書的韻母字作韻母,用『反切法』漢字注音。
再簡單說來,在反切法中,用以注音的兩個字,前一個字簡稱『上字』,後一個簡稱『下字』,被注音字簡稱被切字。其基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