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3 頁)
名人不出名時就像鷹比雞飛得還低時,一旦出名後就比雞加倍地飛得高了。--用王陽明的話說,雞不是不能飛,只是不肯飛。嘻!
他終於時來運轉,仕途上也有了拾級而上的勢頭。猴年年底,他轉升南京太僕寺少卿,用他自己的話說也算&ldo;資位稍崇&rdo;了,自然也只是名義上如此,對於當時的行政系統來說,他還是個邊緣人、多餘人、事實上是個看客只是他不情願而已。當然即使是轉著升,也比蹲著不動強得多。--這些,大約只能使他有個好心情講學而已。儘管有理由說,他若不講學,要升遷的比這快得多,但那也就不是他了,官譜上恆河沙數的名字多一個少一個,無礙歷史大局。但少了王學,那世界便枯淡了許多。在這條道上是鷹是雞的決定權還真不在自己…-徐愛由祁州知州調升為南京工部員外郎,跟他同船南下,他倆都要在上任前回山陰,徐則是看看他的老丈人。王華退休之後,便把希望都寄託在了&ldo;孩子&rdo;們身上。他早已頗能認同陽明的做法了。對徐愛也是期望甚殷。
陽明自赴龍場驛途中折回山陰看他奶奶之後,還沒有回來過。官身不自由,交通又不便利。但天然的親情、自然的山水,對他是最有吸引力的。此人一生&ldo;自然&rdo;,凡自然的都真實的感人,外加的東西總有幾分不自然。唯有這種心性的人才可能倡導簡易直截之道,並認為這是可以起死回生的真正的&ldo;學術&rdo;。
陽明身體不好,徐愛則更差,倆人舍車馬而乘舟船。但從何處坐上的船,已無法確知。反正,倆人這次算是過癮過癮的深談了幾天。
水路平緩,又隔絕了與俗世俗務的聯絡,完全可以從容寧靜的坐而論道了。
擒賊擒王,用陽明的話是殺人須咽喉處著刀,他要想顛覆朱子,也不能空手套白狼,還得依傍經典。最可下手處,唯有《大學》。據錢德洪說:《大學》是&ldo;師門之教典。學者初及門,必先以此意授。&rdo;
《大學》是儒學的宣言,是最簡明又全面地闡述了儒學本體論與功夫論的黨章黨綱。朱子的格物致知理論就依此而發,但朱的起腳處卻在《易》與《中庸》,靠《易》講的&ldo;太極&rdo;--客觀本體論;靠《中庸》講他的境界修養。儘管全國通用他的《大學》集註為通編教材,但《大學》是他的弱項。朱將理與心分為二,讓心不歇地去追求理,去逐個的格一物致一知,遂陷入外馳支離的困境。生有涯而知無涯,到死亦不能見道。這自然是王陽明的看法,而未必是朱子的本意。
2深愛為根
若朱像是持佛門的智度法,則王像是在持慈度法。智度去究理,慈度來明心見性。儒門還不是要人出世,而是要把人超越了之後再拉回進取的軌道來,拉回到治國平天下這條總路線上來。既超越又進取,比釋、老繁難糾纏多了。區別之一就在於二氏之學反對&ldo;愛&rdo;,而儒卻要深愛博愛、擴大愛、致愛於萬事萬物,從而讓萬事萬物屬於我、皆備於我。其萬物一體學說的內在肌理彷彿如此。
他與徐愛講《大學》先從&ldo;親民&rdo;講起。也借用一點古儒的辦法,他找了一個古本《大學》,然後說這才是真《大學》,朱子把經改歪了。如開宗明義的第一句:本是&ldo;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rdo;朱將&ldo;親民&rdo;改成&ldo;新民&rdo;, 使後文無了著落。他用的是&ldo;理校法&rdo;:下面的治國平天下與&ldo;新民&rdo;無發明。而親民則符合孔孟的一貫之道。孔子說&ldo;修己以安百姓&rdo;,&ldo;修己&rdo;就是&ldo;明明德&rdo;,&ldo;安百姓&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