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就在命令秦王、晉王就藩的同時,朱元璋命令燕王、周王、楚王、齊王再次還駐鳳陽。這次到鳳陽去,距上次回還恰恰是一年半整。秦晉二王就藩之後,在鳳陽的諸王就以燕王為最年長了。朱元璋又教訓他們說:
昔有道之君,皆身勤政事,心存生民,所以能保守天下。至其子孫,廢業厥德,色荒於內,禽荒於外,政教不修,禮樂崩弛,則天棄於上,民離於下,遂失其天下國家,為吾子孫者,當取法於古之聖帝哲王,兢兢業業,日慎一日,鑒彼荒淫,勿蹈其轍,則可以長享富貴矣。
每逢新春正旦,皇帝都要在奉天殿受群臣的朝賀,然後是大宴群臣,與此同時,在京的命婦,也要給皇后拜年,並受到在坤寧宮賜宴的殊榮。洪武十二年正月初三,燕王帶領周王、楚王、齊王自鳳陽來到京師,朝見父皇。諸王和他們的從官衛士都得到了鈔幣的賞賜。這次燕王來朝之後,大約再也沒回過鳳陽。這次回京雖不曰「還」,曰「來朝」,但,十一年五月乙酉,齊王榑也曾自鳳陽來朝,而實錄六月辛丑則又記「命齊王榑復之鳳陽」。而此次燕王等來朝後,是否再返鳳陽,實錄竟無載。揣度之,燕王當未再赴鳳陽也。這是他在朱元璋身邊的最後一段時間了。這期間他仍得親聆朱元璋的教誨。第二年二月,朱元璋遣官祭祀歷代帝王,再次教給太子和諸王以帝王之道。他現身說法,要求子孫都要學他的榜樣。他說:
吾持身謹行,汝輩所親見,吾平日無優伶■近之狎,無酣歌夜飲之誤。正宮無自縱之權,妃嬪無寵幸之暱。或有浮詞之婦,察其言非,即加詰責,故各自修飭,無有妬忌。至若朝廷政事,稽於眾論,參決可否,惟善是從。或燕閒之際,一人之言,尤加審察。故言無偏聽,政無阿私。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慮患防微,如履淵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猶恐不及,故與爾等言之,使之持守之道 。
朱棣他們不僅可以從朱元璋這裡得到教誨,還從朱元璋同輩人那裡受到類似的影響。朱元璋有個姐姐,嫁給了臨濠東鄉的李貞。李貞家雖不像朱家這樣貧窮,但也不過是個普遍農家,元末動亂中,他聽說朱元璋已經起事,便攜帶幼子李文忠於至正十四年冬來到滁陽投奔朱元璋。這時李文忠已經十六歲,沉勇機智,儼然是一個男子漢了。朱元璋一見便十分喜歡。這時朱元璋還沒有兒子,他說:「吾甥猶吾子也。」便對李文忠悉心教養,令其隨軍徵討。後來李文忠被授以兵柄。朱元璋做皇帝後,將他姐姐封為孝親公主,李貞也便做了駙馬都尉右柱國曹國公。按輩分,李貞便是朱元璋姐夫,但他們貴為皇親,地位崇優,卻沒完全泯滅曾經作為普通農民的氣質。李文忠南征北戰也確不負所望,立了不少功勳。朱李兩家過從甚密。朱元璋常常要到李家走動,太子及諸王也都常與李家來往。李貞對驟然而來的富貴,常不自安。他說:「一旦富貴而忘貧賤,君子不為也。」平時他穿衣服僅求適體,不求華麗,所食飯菜唯取適口,不求奢侈。朱元璋常常送給他衣服,但他穿壞了的一定要縫補好再穿。他還經常向子孫懇切地敘說那些他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時的情況。在朱元璋的親屬中,李貞年最長,他認為應該給子孫們做個榜樣。他說:「今上方以勤儉化天下,吾為戚里之長,苟為奢靡,何以勸率家人!」當時去開國不遠,朱棣的父輩都身經動亂,受過苦難的磨勵,上下還有一種崇尚質樸的氣氛。它潛移默化,在朱棣後來的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它的痕跡。
五、脫穎而出
洪武十三年(1380)三月十一日,燕王朱棣帶領兩護衛將士五千七百七十人,離開南京前往他的封地北平 (今北京)。這年朱棣整整二十一歲。
這年正月,發生了一件舉國震動的大事。左丞相胡惟庸被誅殺,罪名是「私構群小,夤緣為奸,或枉法以惠民,或撓政以誣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