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宏願和藍圖(第1/3 頁)
皓月當空,繁星璀璨,靜靜地灑下似霜般的清輝,將大明都城籠罩在一層靜謐的光輝之中。
燈火在城中搖曳,恰似點點星辰墜落,與天上的星光遙相呼應,共同勾勒出一幅繁華的畫卷。
今日恰逢中秋佳節,京城四處瀰漫著節日的喜慶。街道兩旁彩旗飄揚,路上人來人往,車如流水馬如龍,繁忙異常,展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象。
在紫禁城的東側不遠處,一座高聳入雲的高臺巍然屹立,成為了京城中一道獨特的地標性景觀。
這座高臺名為觀星臺,其歷史可追溯到元朝,由天文學家郭守敬所建,原名為司天臺。
一年前,建設部奉旨對其進行重建,並將其打造成為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天文臺。
天文臺佔地廣闊,達三百畝之巨,四周被高牆環繞。內部庭院佈局嚴謹,分為西路、中路和東路三條軸線,錯落有致。
建築群中,高聳的觀星臺尤為引人注目,此外還有紫微殿、晷影堂、東西耳房等建築錯落有致,共同構成了這座雄偉的天文臺。
觀星臺高達六十餘米,其設計巧妙,上窄下寬,由堅固的鋼筋水泥澆鑄而成。
臺頂平坦開闊,南、西、北三面分別放置著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等精密的天文儀器,而東面則安置著兩臺口徑達八米的超大型天文望遠鏡,顯得肅穆而神秘。
令人稱奇的是,在臺頂的中央,竟然停放著一艘巨大的帆船。
這艘帆船原名為“康塞普西翁號”,後來更名為“漳州號”,它曾載著朱琳澤等人首次跨越太平洋,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航海曆程,也見證了大明的再次崛起。
天文臺平日裡乃是欽天監的辦公之所,但今日卻別有一番景象。
朱琳澤在此大擺宴席,舉辦了一場盛大的中秋晚宴。帆船上早已去除了風帆、索具等航海用具,取而代之的是掛滿了五彩斑斕的彩燈和迎風飄揚的日月星紅旗。
前桅下的艏樓甲板被精心佈置成了舞臺,而中桅、後桅之下則擺放著數桌宴席,受邀來參加宴會的賓客們皆已落座,期間歡聲笑語不斷。
賓客之中,除了十二位大真人、當朝的內閣閣老、各部尚書之外,更多卻是最初就跟隨朱琳澤的功勳卓著之輩。
這些人中,有張順慈、張豹、冷秉三兄弟、‘十八義士’、‘七俠女’、陳舒兩兄弟等等。
這些人從全球各地匯聚到這裡,可以說是頗為不易。不少上了這馬尼拉帆船就忍不住唏噓感慨,一時間,問候聲、談笑聲、激動痛哭聲此起彼伏。
艉樓甲板上,一張超大的圓桌擺放得恰到好處,身著帝王常服的朱琳澤端坐上首,張順慈、傅山等一眾重臣則緊緊圍繞其周圍依次落座。
在莊重地敬天、敬地、敬逝去的兄弟之後,中秋晚宴終於拉開了序幕。
隨著五彩斑斕的禮花在空中綻放,悠揚的絲竹之聲也隨之響起。
艏樓舞臺上,光影交錯間,一場場精彩的節目逐一呈現在眾人眼前。甲板上,賓客們品嚐著美味佳餚,欣賞著精彩表演,同時暢談著往昔歲月,一片歡快祥和的氛圍瀰漫開來。
表演持續了整整兩個小時才緩緩落下帷幕,而此時眾人也已酒足飯飽,心滿意足。侍女們動作麻利地撤去了酒席,又端上了各式各樣的月餅等糕點和香茗供賓客享用。
此時,面色略帶一些潮紅的朱琳澤緩緩起身,各位大臣官員知道皇帝要發話了,個個都噤聲不再言語,場面隨之安靜下來。
朱琳澤抬頭看了一眼皓月之下的日月星紅旗,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數年前,也是在這馬尼拉帆船上,朕曾經說過要讓這紅旗之上佈滿兩百顆星辰,可如今這紅旗之上的星辰之數已經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