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演出下半(第2/4 頁)
滯的感覺,非常悲觀的情緒在曲間蔓延。
第一樂章的引子雖然是低音絃樂部,但是主部主題卻是需要由單簧管主奏。其實這個主部主題有一部分來自於馬勒第二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也就是女次高音演唱的《初光》中“人類身陷巨大的苦難”這一句。
白玉林所在的小提琴部在第一樂章中,需要以對位聲部的位置進行演奏,表達出憂傷、溫柔與誠摯的音色,和主部主題進行對應。
然後是長笛……
白玉林在第一次聽這首曲子的時候,是真心的認為它不好聽,他的聽感很一般,但是其中蘊含的東西卻有很多,而且並不需要去用文字描述,只要讀過總譜,聽一遍,基本上就能對肖斯塔科維奇想要表達的意思有一個大概的理解。
但是,即使是現在正在演奏的時候,白玉林也仍舊覺得這部分不好聽,太過於神經質了。與其說是波瀾壯闊,不如說是有些嘈雜。但也正是這種表現形式,低音絃樂部、單簧管、長笛分別表現出的三個動機,交雜在一起,展現出了一種十分無助的氛圍,並且逐漸的將第一樂章的色彩推向了絕望的色彩。
最終,第一樂章在戲劇性的對比衝突中,結束了這巨大的痛苦、掙扎與抗爭,在一種模稜兩可的曖昧情緒中結束,歸於一種莫名的寂靜。
在演出的時候,每個樂章之間都會聽一小會兒,讓樂隊略微調整一下,翻一下樂譜。白玉林趁著這短短的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掃視了一下臺下的觀眾,發現很多人貌似都沒有聽懂的樣子……時間也不夠白玉林多想,因為……
第二樂章,開始了。
這一部分具有強烈的律動感,是典型的諧謔曲風格,有著鮮明的俄羅斯風格奔放的舞蹈性。
這部分雖然是隻有5分鐘,但是演奏強度很大,主題域的音色先後涉及絃樂的固定音型和旋律,給人一種粗暴、強硬、急躁、不容置疑的感覺,具有頑固、乖張和恐怖的特性,密集的音符構成了一個瘋狂旋轉的漩渦,逐漸的將情緒推薦到無法更加激烈的程度。
也正是這第二樂章,結合肖斯塔科維奇的個人經歷以及時代背景,讓人感覺這一部分是在描繪肖斯塔科維奇心中斯大林的形象……
好吧,其實在《見證》裡……好吧,這本書並不是那麼的可信,這本書具有著巨大的疑點,伏爾科夫這個人的動機本就不純,所以不談也罷。
第三樂章,開始了。
白玉林一直認為,每段樂章之間巨大的差異化,本身就是肖斯塔科維奇這部第十交響曲聽感較差的原因。
嗯……白玉林從來都沒有將自己的這些想法說出來,畢竟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白玉林不敢說自己的看法就一定正確,也不敢說大部分人都和他的看法是一致的。
但是第三樂章確實是和第二樂章差別巨大,聽起來的感覺其實更加接近於第一樂章。
從小提琴開始,有點滑稽的主題出現……其實就是第一樂章的變奏,類似於三拍子的圓舞曲,各種奇奇怪怪的發展就出來了,相較於第二樂章更加的明朗,和第二樂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白玉林就很想要吐槽,肖斯塔科維奇就特別的喜歡d-Es-c-h,就和個人LoGo一樣,總是會出現在他的曲子裡。
第三樂章和第一樂章相似的地方很多,比如說都有馬勒的影子。第三樂章的主題和馬勒的《大地之歌》第一樂章有些相似。比如說都是在中間部有一段與首尾形成鮮明對比的小高潮,顯露出某種急躁的情緒。
在圓號的主題中,第三樂章慢慢的結束了,和第一樂章差不多的,兩個主題的糾纏中模稜兩可地結束,形成了與第一樂章結尾類似的空寂的懸念。
第四樂章,開始。
這也是最後一個樂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