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5 頁)
87book。com 想看書來
如何克服寶寶的“三歲波折”
張先利
孩子在兩歲半至三歲期間,通常會產生厭棄學習、拒絕識字的情形。尤其是那些三歲前未形成“識字敏感”的孩子和從未識字,或雖識字但未進入閱讀的孩子,他們多數不能集中注意,難於安靜,視識字為畏途,結果往往弄得父母無可奈何,只好放棄努力,等待孩子上了小學讓老師去管教。有的孩子甚至從此難以培養起閱讀的興趣和自學的能力來。
兒童到了三歲左右產生的厭學情緒稱為“三歲波折”。這是他們心理發展日趨成熟的一種表現,是“反抗期”的一種反應。因為三歲左右的幼兒運動能力顯著增強,知識面明顯加寬,自我意識發展起來,要求獨立活動的願望也很快表現出來,被稱為“第二次斷奶”。這時,有的孩子上了幼兒園,能自由出去玩耍,他們被豐富多彩的生活遊戲吸引,對父母的指揮和包辦常常說“不”,進行反抗。應當說,這是由“無意識時代”向“興趣和趨向獨立時代”前進了,是兒童成長中符合規律的正常現象,同時也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怎麼辦呢?關鍵是三歲後的幼兒教育更要內容豐富、方式多樣,識字則要遊戲化,並把嬰兒期識字活動的外部興趣(活動方式的興趣),逐步引導到對文字本身和讀書的內部興趣上來,以適應他們心理發展的需要。只要能創造多種多樣有趣的比嬰兒識字高一層次的識字遊戲,並幫助他們走進“閱讀的大千世界”,就一定能渡過“三歲波折”這條河,還能發展求知慾和意志力等優良性格品質。
劉媚剛滿三歲不久,有一個星期,父母因特殊原因中斷了對女兒的識字教育,她就整天跟一個小男孩玩耍。當媽媽騰出空來抓她的學習時,她突然反抗了,只要提“學習”她就跑。那時,媽媽心急如焚。正當束手無策時,讀到了日本井深先生所著《三歲之前的教育》一書,才知道原來是幼兒心理發生了變化。一般三歲之前的幼兒無自我意識,可以灌輸,三歲以後的教育方法不宜再主觀指揮。於是,媽媽挖空心思去想出了很多很好的遊戲,而且自制了不少教具和玩具,每天晚上玩不同的遊戲,完全避開“學習”二字,而實際上將學習內容都融在其中了。她們一起講故事,猜謎語,捉迷藏(找字卡認字),表演節目(背唐詩、兒歌、唱英語歌);一起打算術牌(加減法),“買賣”東西(計數和加減法),矇眼摸物(認識幾何形狀),觸物聽音(認識物質材料);一起“坐火車”(認識地圖),“過家家”(訓練想象力),蓋物複述(訓練記憶力);一起做各種試驗等。這些遊戲大大激發了孩子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發展了智力,增長了知識。慢慢地孩子又願意複習過去學過的字,接受英語、唐詩的學習及各種能力的訓練了。教育劉媚,她的媽媽得出“教育應寓於遊戲之中”的答案。
()
是的,克服學習的“三歲波折”,就是要“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
親人行為和表情的教育
馮德全
親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對各種事物的態度、表情(適當配合言語),是給孩子最重要的資訊。對孩子來說,沒有比父母的行為、興趣、好惡、表情更強的資訊刺激了。孩子像“攝影機”“竊聽器”一樣默默地吸收著親人的資訊加以適應,像學會母語的口形、含義、語音、語調一樣學得逼真無誤。
所以,你希望孩子無論有什麼樣的行為,不用多說,只要自己高高興興、認認真真,甚至神采飛揚地去做就是了,孩子便能潛移默化地像你一樣成長起來。例如你活潑大方、熱情待人,喜歡唱歌跳舞,從不靦腆羞澀,孩子自然也會開朗、活潑、友愛,在大庭廣眾之中也不怯場。不過千萬要注意,孩子在自然模仿的整個過程中絲毫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