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3章 大明的成衣和印染工業(第2/3 頁)
服又好看,又保暖,十分暢銷。
這種多倫成衣廠出品的皮袍子,使用腳踏式縫紉機縫製。縫線十分規整細密。做工比手工好很多,布料厚實又耐磨,顏色也好。
在大明染料的價格差異極大。青色可是極貴重的染料。
大明的染坊很多,都是小作坊。但是技術極度保密,各家都有各家的秘方。主要是植物天然染色劑和溫度控制。有部分是礦物染料。這個時代的染色容易掉色,而且不如後世的種類多。
但是明人的審美非常清雅,我們今天說的國色天香,就是指從傳統的染色和香料。這些顏色和香味十分高雅,令人著迷。
最便宜的布,就是坯布。也就是沒有染色的原色布。麻布就是枯黃色和淡金色的。棉布就是白色的。古代穿坯布衣服的人是社會最底層,稱為白身。
古代沒有純正的黑色布料,只有玄色。玄在先秦時期是黑中帶赤的顏色,需要用三次赤汁與三次黑汁進行六次染色而獲得。
而在明代,玄色是以深青為底加蓋黑色。玄在中國古代象徵天,因此專屬於帝王,帶有強烈的等級色彩。華夏早期的龍袍都是玄色的。後來才換成金黃色。
西周到秦漢都是黑色帝王服、龍袍。漢文帝劉恆時期,龍袍的顏色改為黃色,漢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身穿黃色龍袍的皇帝。漢武帝時期,龍袍中加入了紅色,形成了黑、紅、黃的混合色彩。
,!
唐朝時期,龍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這可能與唐朝皇室有鮮卑血統有關,胡風盛行,龍袍改為御黃色。
宋朝皇帝的龍袍多為紅色,這是因為宋朝奉行五行學說,認為火德對應赤色,因此龍袍一般用紅色。
明朝的龍袍顏色多樣,包括素色、黑色、黃色和赤色等,這反映了明朝崇尚五行代表色的傳統。
我們形成固定印象的明黃色龍袍,其實清代的。清朝時期,黃色成為龍袍的專有顏色,龍袍通常為明黃色,領和袖為石青色,繡有金龍和五色雲紋。
為了安撫新徵服的札薩克圖汗部的民眾。安三溪決定給他們每家發一匹坯布。等暴風雪停了,天氣轉暖,用駝隊送來。
五萬多匹布,需要五千頭駱駝運送。這都是小意思。楊家不缺駱駝。畢竟非洲之角養了兩千多萬頭駱駝。要多少有多少。
漠南蒙古人都寸布難得,更不用說這些喀爾喀人了。他們可以自己染色,草原上有很多植物可以染色,也可以種植些染色的植物。
例如絲瓜不僅僅可以用來炒蛋,還可以用來染布。絲瓜葉子可以染清涼淡雅絲瓜綠,嫩綠色十分好看。用來植物染的染材有很多都在中藥店有售,比如蘇木、紅花、梔子,甚至是用作助染劑的烏梅。
新疆染紅花,漠北地區野生很多。紅花,因為葉頗似藍,又稱紅藍花。與蘇木,茜草一起,是明代染紅的主要材料。
紡織工業這兩年開始進入快車道,已經佔到楊府收入的三分之一了。楊凡高速小娘皮,讓她重視起來,紡織品市場極大,是全球市場,未來百年都會供不應求。銷售額和利潤還會有幾千甚至上萬倍的增長。
上下游的棉花種植,紡紗廠、織布廠、印染廠、成衣廠等都會有非常大的發展。抓住紡織品的生產鏈條,楊府的財政不僅能收支平衡,還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畢竟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從人類從矇昧走向文明,就必須要穿衣服,甚至排在吃飯前面。
楊凡告訴小娘皮,利用我們蒸汽工業先走一部的時間差,依託華夏天賦技能點,把一切工業產品做到別人無法賺錢為止。把全球的紡織工業全部打垮,擠死一切手工紡織作坊,讓家庭紡織破產。
從印度到西里西亞,把這個世界的紡織工廠全部傾銷到被擠壓倒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