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總管人選(第2/2 頁)
不等蘇威告辭,崔澈就向楊堅呈上了製鹽之法,誇口道:
“陛下若設灘田十萬畝,一年能得食鹽千萬斛。”
楊堅聞言愣住了神,等反應過來,他急切道:
“此話當真!若敢虛言欺弄,朕絕不輕饒!”
如今這糟糕的財政狀況,不僅是蘇威這個民部尚書發愁,就連楊堅也是寢食難安。
他也知道崔澈不是好大喜功之人,但千萬斛的數字還是讓楊堅不敢相信。
“臣豈敢欺君,陛下若不信,可向蘇尚書問證,當日臣得異人授此製鹽法,尚且心存疑慮,幸得蘇尚書為我決斷,這才試驗此法。”
崔澈按照在青州的承諾,分潤了一份功勞給蘇威。
楊堅見崔澈如此信誓旦旦,已經信了大半,他立即看向蘇威。
蘇威作證道:
“回稟陛下,臣確實驗證了鹽田產量,駙馬並非虛言,按推算,一畝灘田,年產確實可達百斛。”
實際上,一畝灘田實際產量遠不止100斛,崔澈家世代製作海鹽,對其產量最清楚不過,一畝可年產海鹽10噸。
在宋朝以前,一斛為120斤,相當於一畝年產量在166斛左右,考慮到隋朝一畝等於後世0.78畝,一年的產出便接近130斛。
崔澈給楊堅只按一畝百斛估算,已經是相對保守了。
楊堅聽得蘇威已經驗證過了崔澈所獻製鹽之法,不自覺地兩眼放光,看向崔澈的眼神,哪是老丈人看女婿,分明是親爹在瞧兒子。
“好!好!若果真如駙馬所言,開灘田十萬畝,能得食鹽千萬斛,朕必有重賞!”
崔澈斂容道:
“臣蒙陛下厚愛,以公主妻臣,臣又怎敢不盡心竭力以回報君恩。”
崔澈告辭離宮後,楊堅隨即命人將高熲、虞慶則、楊素三人喚來,商議青州總管的人選,自然是打定主意要在青、膠、光、莒四州曬鹽。
原本朝中四貴,本是高熲、蘇威、虞慶則、楊雄四人。
但楊雄為人寬容,禮賢下士,朝野傾心,被楊堅猜忌,如今已然沒有了當初的寵信,地位被善於阿諛奉承的御史大夫楊素所取代。
三人聽說崔澈進獻曬鹽法,畝產能達百斛,所受到的震撼也不比之前的楊堅要少。
在推舉青州總管人選時,蘇威率先進言道:
“開田製鹽,事關國計民生,獲益巨大,需由親信坐鎮。
“駙馬崔澈,素有清廉之名,又為潛邸之屬官,曾於渤海之濱開田試驗,論及對製鹽技藝的瞭解,無人能出其右。
“臣以為當由崔澈出牧青州,兼管開田製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