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總管人選(第1/2 頁)
開皇三年(583年)十月初十,燕榮坐上了崔澈為他準備的寬敞囚車。
百姓們將道路堵得水洩不通,不只是歷城居民,臨近郡縣的民眾也都趕了過來,對崔澈與蘇威歌功頌德的同時,向囚車裡的燕榮投擲石子。
甚至有幾名看護囚車的騎卒也受到了池魚之殃,被石子砸傷。
好不容易擠出了人群,蘇威感嘆道:
“能為四州百姓除此禍害,也不枉蘇某此行。”
說罷,與崔澈相顧大笑。
眾人在青州州境渡口登船,張武領三千騎卒回了博陵,等候崔澈就任青州總管的訊息。
崔澈與蘇威東出時,楊堅都有撥付侍衛,倒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船隻在弘農郡靠岸,但此時已經沒有了弘農郡的名稱。
前不久,由河南道兵部尚書楊尚希挑頭,上疏陳述冗員之害,引得朝野熱議。
楊堅順勢下詔罷郡,只保留州縣,實行州縣二級制。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前就說過,罷郡不是在砸一兩個人的飯碗,此前隋朝足足有580郡。
郡級官員,朝廷自會安排出路,例如上郡官員往下州任職,下郡官員往上縣為官,若是沒有背景靠山的,便候補空缺。
可數目更多的吏員何去何從,就不是朝廷要費心的了。
明朝就有一個皇帝,為了縮減開支,裁撤驛站,逼得一個姓李的驛卒走上武裝維權的道路。
但新興的隋朝與走向滅亡邊緣的明朝到底是不同的。
明朝時叛亂四起,失業的人們能夠輕易投身造反這個前途光明的行當。
如今大隋四海昇平,國力強盛,沒有造反基礎。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些個人,不滿現狀,也就嘴炮功夫,出不了大亂子。
崔澈沿途見了不少被罷職為民的郡級吏員在酒肆裡口出怨言,但也當作沒有聽見,人家被砸了飯碗,難道還不許人抱怨兩句。
就連蘇威都對此置若罔聞,崔澈又怎會去操這份心。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愁沒有出路。
如黃巢、張元這些失意人,他們不是沒有出路,只不過野心、志向太高。
過了潼關,進入關中平原,一番辛苦,終於抵達大興城外。
來不及回府與家人團圓,崔澈、蘇威等人執了燕榮往大興宮面聖。
二人將燕榮的親隨全部帶來了關中,燕榮平時的一言一行他們最清楚不過,而隨著燕榮被囚送關中,牆倒眾人推,河南、河北各地官員紛紛上奏彈劾燕榮罪行。
燕榮也認了命,對其所犯罪行供認不諱,只求死前能見老母一面。
楊堅雖說怒極,但也同意了這一請求,許他明日行刑前與老母道別。
燕榮隨即被帶走收押,等候明日在宮門外斬首,明正典刑。
稱讚了蘇威幾句,楊堅又看向了崔澈,說實話,他對這個女婿的處事還是有一點不滿。
倒不是崔澈無詔夜襲歷城,擅自抓捕燕榮,審問後,楊堅也知道燕榮自知罪責難逃,要襲殺崔澈、蘇威,崔澈先發制人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楊堅的不滿主要是崔澈將事情鬧大了。
燕榮再怎麼說也是自己樹立的官員典型,有什麼問題,有什麼罪過,可以回了關中,跟他私底下彙報。
大不了將燕榮召回大興城賜死了事,何至於二人相互攻訐,鬧得滿城風雨。
這讓他楊堅的臉面往哪擱。
楊堅本打算等蘇威走了,定要好生訓斥崔澈一頓。
平素多體貼聖意的一個人,這次怎麼就犯了糊塗,還是太年輕氣盛了,看見燕榮先彈劾他,就忍不住氣,與他互相撕咬。
只是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