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2/2 頁)
這不但令張本人大感振奮,更令張學良身邊的人歡呼雀躍。
張學良有了一種新生的感覺。
4月10日,張學良偕夫人於鳳至、密友趙四小姐及卡爾佛醫生,從上海登上了一艘義大利郵輪,遠渡重洋,赴歐洲考察。此時,王亞樵限定的1月期限即將結束。
3年多後,當張學良在西安發動兵諫時,不知王亞樵作何感想。如果3年前上海的一顆炸彈結束了張學良的生命,那中國全國抗日局面又不知要拖到何時,中國的歷史也許就是別一個寫法。
14 長城,古老的御術難禦敵
1933年3月,張學良在蔣介石的逼迫下,放洋出走西歐。
張學良前腳走,蔣介石後腳就委任了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的新委員長。剛從江西&ldo;剿共&rdo;前線大敗而歸的總指揮何應欽代理了張學良的職務,進駐中南海居仁堂,主持華北軍事。
此時的華北,隨著中國軍熱河戰敗,已是邊關告急戰雲壓頂。
危急時刻,蔣介石把曾留學日本、在國內被視為&ldo;親日派&rdo;的何應欽放在多事之秋的華北,完全體現了南京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既定國策。華北不似東北,蔣介石對東北可命令部隊不放一槍而後退,東北畢竟易幟歸入中央不算太久,對華北他卻不敢。華北是中國北方的中心,有著象徵著大中華的千年古都北平。放棄華北,無異於放棄半個中國。
何應欽赴華北前,蔣介石指示這位&ldo;位極人臣&rdo;的國民黨軍第2號人物:此去華北,應拒日軍於長城各口外。軍事上迫不得已時,可與日軍交涉停戰。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