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第1/2 頁)
明朝末期朝廷腐敗,黨爭激烈,皇帝昏庸,明朝的江山已成岌岌可危之勢,農民起義、滿清入關加速了其滅亡。在清王朝建立之初,由於受華夷之別傳統觀唸的影響,一些漢人以狹隘的民族情感來看待明、清政權的更替,將滿族視為異邦,不承認入主中原的清政權可以代表中國,甚至將清兵入關視為異族入侵,把滿族貴族建立清朝統治視為亡國。特別是在士大夫階層,對清朝統治尤不能忍,幻想著恢復大漢民族建立的大明王朝,他們紛紛效忠於南明政權,反對入清朝為官,並視做官事清為&ldo;漢奸&rdo;,鄙夷這些&ldo;叛國&rdo;行為。同樣,在這種民族主義思想的支配下,當時及後來很長一個時期,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所建立的偉大功績,不僅是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主要的是因為他作為明朝孤臣堅持抗清而青史垂名。在當時多數漢人心中,鄭成功是明朝忠臣,是匡復漢權的象徵,是反抗異族統治、延續漢族歷史的民族英雄。到了清朝末年,有志之士為救國救亡,推翻清朝腐朽的封建統治,仍延續了&ldo;反清復明&rdo;這一口號,用以激發民眾情緒。為當時鬥爭的需要,鄭成功抗清的意義被人為地誇大,被奉為極尊崇的地位。於是本著&ldo;漢賊不兩立&rdo;及&ldo;為賢者諱,為尊者諱&rdo;的傳統觀念,對歷史人物的褒貶,自然而然就用所謂忠與奸、賢與佞等二元觀念進行簡單的區分,施琅既然背叛鄭成功投清,當然就是鄭成功的對立面,理當受到譴責和唾棄。
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英雄。回望歷史,這些為民族而勇於獻身的英勇精神是應該也一定要去理解何頌揚的。儘管依當今大中華的視角觀察,這些英雄的行為物件、行為準則和行為內容難免狹隘甚至迂腐,可這種為理想、為族群敢於獻身的精神,無論對漢民族和大中華民族來說,都是重要甚至必需的。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一些人在評價鄭成功與施琅時,自然會褒揚效忠明朝的鄭成功,而對為清朝統一海疆做出過傑出貢獻的施琅不以為然。以今天的社會現狀和對歷史的反觀,沒有必要把本沒有也不該有的兩人的對立繼續強化和誇大,形成一褒一貶、非此即彼的狀態。否則已經不是出於一種民族精神的弘揚了。部分人現今某種過分的褒鄭貶施,除去狹隘的情感因素外,不能不說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一定的政治願景有著某種程度上的企盼,這一點在今天的臺灣島內表現得較為明顯。
隨著南明的滅亡,直至清朝末年,特別是晚清時期的腐敗,使得漢民族主義在中國得以延存並被強化,影響至今。在如此歷史文化背景下,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認識也難免帶有較強漢族主體意識。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明朝最為強調忠君,朝臣中多有忠烈,雖後來不少人降清,卻非品質低下、貪圖榮華富貴之輩。在明朝將領中,誠然有兵部尚書史可法這樣&ldo;捨生取義&rdo;的烈臣,但降清的經略大臣洪承疇卻也不該被視為鄙俗之輩。洪承疇自幼讀經,博覽群書,從小就樹立了治國平天下的宏願。松錦之戰,從崇禎十四年(1641年)九月至第二年三月,洪承疇被困於松山達半年之久,明朝援軍因害怕清軍不敢前來,城中糧食殆盡,最後城破被俘。開始洪承疇堅拒不降,決心&ldo;殺身成仁&rdo;,甚至以絕食相抗。但後來他親身感受到皇太極的禮遇,再聯想到明廷的腐敗墮落、崇禎帝的殘暴乖戾,最終降清。洪承疇在清朝為官20多年,佐理機務,招撫江南,經略五省,提出諸多建議和舉措,比如建議清朝滿族官員也須&ldo;習漢文,曉漢語&rdo;,倡導儒家學說,淡化滿漢隔閡;為了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他主張對抗清武裝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及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儘量避免過多的武裝衝突和流血等等,為促使清廷迅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