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5 頁)
並讓人把自己捆起來,要求替歐陽歙一死,禮震在上書中說:“現在臣下我看見我的老師、大司徒歐陽歙,作為當世儒學的宗師並有八世博士的家族榮耀,就要因經濟犯罪被處決,十分悲傷。歐陽歙的血緣傳承很單薄,他只有一個兒子,還在幼年,未得繼承家學。如果歐陽歙一旦亡身,他的家學就永遠失傳了。如此,陛下您肯定會被天下人譏為殺賢。而天下的學者們也失去了宗師指點的機會。我現在請求:殺了我禮震,以替歐陽歙的死罪。”
等到劉秀看完這份簡短而感人的上奏後,本想釋放歐陽歙,可偏偏歐陽老先生體質較弱,死在了獄中。按現代醫學觀點推論,也不排除老先生聞聽死刑判決之後,心臟病突發而死的可能。
劉秀不想為此事得罪天下的學者,他賜給了歐陽歙家屬上好的棺木,算是安慰;還有,撥給3000匹細絹作為辦理喪葬的費用。
劉秀在努力把漢劉第二帝國打造成文化超級大國的過程中,不僅以優待知識分子為推動力,而且自己也努力提高學術品位。他的青少年時代,雖然到當時的首都長安求學過《尚書》專業,畢竟只達“略通大義”的較低水平。所以,當國家沒什麼戰事之後,他也強化學習,常常與公卿郎將那樣的朝中官員研討儒學經義,有時甚至討論到深夜。皇太子劉強深怕老父親白天處理朝政、晚上研究經書累壞了身體,就找了個機會勸他:“陛下您有大禹和成湯的聖明,但缺乏黃帝與老子的養生之道。希望您珍惜自己的精力,好好調養身體。”
劉秀對兒子的關心表示欣慰,但作為一個工作狂式的成功人士,他不願閒下來,他說:“我自樂此,不為疲也。”由此,留下了“樂此不疲”的成語。
劉強曾向老父請教過軍事方面的學問,劉秀就引用《論語》和《史記》上的典故告訴兒子:“從前吶,衛靈公曾向孔夫子求教排兵佈陣的學問,孔夫子沒做任何指教。我兒哇,軍事問題不是你能學得到的學問呀!”
雖然說劉強失去太子地位主要是由於他的生母郭皇后怨恨劉秀的原因,但也可以推斷,他熱心軍事也是他失去皇太子地位的因素之一。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劉秀下詔說:“《春秋》大義,立子以貴。東海王(劉)陽,皇后之子,宜承大統。皇太子(劉)強,崇執謙退,願備藩國。父子之情,重久違之。其以強為東海王,立陽為皇太子,改名莊。”
《春秋》大義,成了王朝重大政治事務的指導原則。儒學,必將迎來一個興盛的時代。
明章二代再接再厲
劉莊當上皇帝之後,繼承父親劉秀的遺志,努力發展學術,甚至自己親到稱為“辟雍”的國立大學去講課。皇帝成了學者,或者說學者當了皇帝,也算東漢前期的一大政治奇觀了。
劉莊的學者身份不是憑權力得來的,首先是他比較聰明,《後漢書》本紀稱他“十歲能通《春秋》”。此說雖不免虛誇之嫌,但也說明他接受教育顯然比一般官僚家庭的子弟要早。其次呢,他的專業課導師是著名的學者桓榮,因此,他得以完成《尚書》專業的學習。
比之於“受《尚書》,略通大義”的劉秀,劉莊“學通《尚書》”確實是一個家族的進步。
劉莊的老師桓榮所學的專業是歐陽歙的家傳學問即《歐陽尚書》。雖然桓榮不是直接受教於歐陽歙而是學於一位不太知名的學者、九江人朱普,但他的學習經歷卻是一段時代佳話。在西漢末年他遠從沛郡往九江去求學(相當於今天從江蘇到江西),他家裡極其貧窮,估計是徒步走去的。到了九江,他沒什麼收入,就靠給別人打短工來維持日常開支。
更為傳奇的是,在九江學習了15年,他一次沒回過沛郡。到王莽篡位的時候,他覺得以學問出仕已沒什麼意義,就回到原籍。可是,桓榮回鄉不久就接到恩師朱普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