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第1/2 頁)
而執政黨要維持其改革的主體地位,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做好黨內民主,透過黨內民主確立黨的領導集體在全黨的權威,確立黨中央對各級黨組織的權威,確立黨本身對社會的權威。
如何推進黨內民主?黨內民主的主體是黨內競爭。在這方面,中共十三大做了一些嘗試(主要是差額選舉),十七大則已經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即把黨內競爭引入到對未來領導層的選拔中。同時,這些年各級黨組織也在加大黨內競爭的廣度和力度。但為什麼黨內競爭伴隨著黨內不團結的現象呢?黨內很多人往往是因為&ldo;不服氣&rdo;而走向不團結的。
如果說黨內競爭不可避免,那麼競爭規則的確立是重中之重。競爭的規則必須公正和透明。沒有明文的競爭規則,潛規則就會大行其道。當潛規則主導政治競爭時,民主就會被濫用。如果民主被濫用,黨內競爭不僅會導致黨內的不團結,更會弱化執政黨的整體能力,從而增加政治安全的風險。
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
在這些方面,有很多的歷史經驗教訓。例如,人們可以從蘇聯、東歐共產黨的解體中學到很多。蘇東共產黨曾經一度強大,因為缺少黨內改革,這些黨最後實際上變成了封閉的官僚利益集團,與整個社會相對立。另一方面,當黨內的改革派發動改革時,黨內又不存在民主機制。當黨本身對改革沒有共識,或者黨內改革阻力過大的時候,改革派的改革勢必造成黨內的嚴重分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蘇東的共產黨是自己打敗了自己,自己推翻了自己。實際上,對共產黨體制以及其他一黨執政或一黨獨大體制來說,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
中國本身也有這方面的經驗教訓。1989年六四事件也具有黨內不團結的背景。黨內的腐敗導致了大規模的社會抗議運動,而黨內民主的不健全又造成了黨內的不團結甚至分裂。
很多年裡,中共一直在強調執政黨建設,希望藉此達到長期執政的目標。同時,執政黨也提出了&ldo;執政為民&rdo;的理念,來解決執政黨和社會隔離起來的問題。可以說,黨建原則和黨建的目標已經確立,無論是執政黨自身還是社會對此都有很高的認同,但問題是如何把原則細化為具體的政策和制度建設。中國是個轉型社會,轉型期本身就充滿著很大不確定性。執政黨對轉型期的確定性負有最主要的責任,而要擔負起社會轉型的確定性,執政黨自身就必須首先具有確定性。政治安全問題無疑是執政黨確定性的核心。
原刊於《聯合早報》2010年1月26日
中國的民主化及其限度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轉型,中國也必須加快民主化程序。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和一個日益開放的社會,要求一種同樣開放的政治體制,這就是中國民主化的動力。從歷史經驗看,任何一個社會,當其社會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必然產生民主化的要求。在民主先發生的歐洲是這樣,在後發展中國家也是這樣。從這個角度來說,民主具有普世性。民主政治首先發生在西方,然後傳播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但這並不是說,民主屬於西方。
民主化必須推進,但民主化是有限度的,泛民主化並不可取。泛民主化是後發展中國家的通病,是這些國家難以發展有效和高質量民主的一個主要根源。在當代世界,民主化往往成為很多發展中國家所追求的政治發展目標。在這些國家,無論是社會精英還是政治人物,一旦遇到問題,首先總想到民主,以為民主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不難觀察到,在後發展中社會,人們往往把西方社會的政治發展史,理解成為一部民主化的歷史,同時把一切美好的價值和民主聯絡起來,以為民主能夠幫助實現各種期望的價值。(很長時間以來,西方社會產生了大量的從民主化視角來透視西方歷史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