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3 頁)
26(310)
子曰:&ldo;諦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rdo;
【譯文】孔子說:&ldo;對於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酒以後,我就不願意看了。&rdo;
【解析】禘禮是國君祭天或者祭祖的大禮,灌就是向先祖獻酒。之後就是按照祖先們的先後順序祭祀。為什麼孔子看到灌之後就不看了呢?因為後面的儀式是孔子不願意看的。為什麼不願意看?孔安國的說法,是因為祭祀的順序錯了,把魯僖公提前了,這一點《春秋》上有記載。按何新的考證,是說灌之後有男女交合之戲,孔子認為這不合周禮。在這點上,採用孔安國的說法比較合理。
魯國這個時候禮崩樂壞,確實有些亂七八糟,孔子看不下去也是正常。而禮崩樂壞的最根本原因,恐怕還是公室衰微,養不起公務員,導致大量人才流失,剩下的也是混日子,自己也搞不懂周禮是怎麼回事了。所以,還是管子那句話是真理:倉廩實則知禮節。國家窮了,就沒有什麼禮節可講了。
【現實解說】跟朋友吃飯,第一次敬酒之後就趕緊走,否則就可能醉駕。就算你不醉駕,你朋友也可能醉駕。不管誰被抓進去,你都有責任。
27(311)
或問禘之說。子曰:&ldo;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rdo;指其掌。
【譯文】有人問孔子關於舉行禘祭的規定。孔子說:&ldo;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裡一樣(容易)吧!&rdo;(一面說一面)指著他的手掌。
【解析】孔子認為,在魯國的禘祭中,名分顛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問他關於禘祭的規定時,他故意說不知道。但緊接著又說,誰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瞭如指掌了。這就是說,誰懂得禘祭的規定,誰就可以歸復紊亂的&ldo;禮&rdo;了。
【現實解說】掌握了大的原則,其餘的問題往往就迎刃而解。
28(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ldo;吾不與祭,如不祭。&rdo;
【譯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說:&ldo;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rdo;
【解析】孔子並不過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說:&ldo;敬鬼神而遠之。&rdo;所以,這一章他說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樣,並非認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在內心有虔誠的情感。心誠則靈,就是這個意思。
當今人們去燒香拜佛,不是求財就是求色,絲毫沒有誠意,所以神仙也不願意幫你。如果再去燒香拜佛,最好默唸&ldo;祝佛菩薩萬壽無疆,永享香火&rdo;,這樣,神仙們感到你的誠意,隨便賞賜你一點什麼運氣,說不定就夠三輩子用了。
【現實解說】如果空有儀式,而內心沒有誠意的話,還不如沒有儀式。搞那麼多的競賽,卻不是為了彰顯公平,還不如不搞。
29(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ldo;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rdo;子聞之曰:&ldo;是禮也。&rdo;
【譯文】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ldo;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裡,什麼事都要問別人。&rdo;孔子聽到此話後說:&ldo;這就是禮呀!&rdo;
【解析】孔子的意思並不是謙虛,孔子對於周禮的實踐,基本上也就是婚喪這一塊了,太廟這樣的地方,不是他尋常可以去的,對這一塊的知識,都是道聽途說來的。因此,進了太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