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38年的王守義,把十三香賣到全國,為何現在賣不動了?(第2/4 頁)
兒子王銀良決定辭職,加入父親的生意。
有了兒子的幫助,王守義計劃擴大業務規模。
他重新設計了“十三香”的包裝,並於1987年成功註冊商標。
此後,王守義建立了興隆堂十三香調味品加工廠,小作坊由此成為了大工廠。
到了1998年,“王守義十三香”已經發展成一個註冊資金8000萬、年銷售額達4億、銷售網路覆蓋全國30多個城市的商業帝國。
但鮮為人知的是,一盒40克的“十三香”利潤僅為8分錢,它完全依靠高品質和“薄利多銷”的策略,實現了億級的銷售額。
2003年,公司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5億元。
同年,王守義去世,在他臨終前,他擔憂後人不能妥善經營企業,因此立下“不上市,不從事資本運作,不涉足房地產”的遺願。
但遺願終究被破壞。
王家第一個違背規定的是王太白,家族的第三代成員。
他是集團第二代負責人王銀良的侄子,被視為未來的接班人。
在英國留學期間,王太白動用家族提供的幾千萬,在曼徹斯特購買了十幾處房產。
他原本希望透過此舉證明自己的投資能力,但不幸的是,遇到了金融危機。英國房價暴跌,他手中的資金蒸發了三分之二。
,!
但他依然不願放棄,將家族提供的400萬元創業基金投入其中,結果,王少爺遭遇徹底的失敗。
之後,他只能低調回國,從事家族業務。
雖然王太白在房地產市場失敗,但他的行為激發了王家後代的守業慾望,他們開始嘗試多種業務,包括金融、啤酒、造紙、包裝、食品原料等。
而作為第二代領導者的王銀良,內心亦充滿野心,他渴望尋找更多賺錢的途徑。
2008年,澳門豆撈火
鍋在全國風靡,這是一種將食材從工廠直接供應到店面的連鎖模式,這給了王銀良啟發。
“十三香”每年能銷售超過億包,在餐飲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透過餐飲還可以推廣調料的銷售。
王銀良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鄭州開設了一家豆撈店。集團內部對此寄予厚望,計劃在全國開設500家豆撈火鍋店。
但現實並非如此理想,儘管“十三香”在鄭州銷量良好,知名度也高。
但這家火鍋店開業後,客流量一直不佳,兩個月後只能關閉,而500家店鋪的計劃也隨之終止。之前參與火鍋店專案的公司高管,也相繼辭職離開了公司。
此外,“十三香”集團還嘗試了許多其他“副業”,包括建築裝置租賃、房地產專案、商貿公司、紙箱公司等,還與國內時尚品牌合作推出聯名衛衣。
但這些專案最終都未能引起太大波瀾,註冊的公司也被集團逐步關閉。
“十三香”多次嘗試多元化發展,卻屢次失敗。王銀良不得不迴歸主業,但這時調料市場已大不如前。
2009年,中國外賣市場起步,小餐館和連鎖餐飲對複合調味料的需求大增。
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間,複合調味品市場規模從355億元增長至約1500億元。
各種調味品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入市場。雞精“巨頭”太太樂佔據了國內40的市場份額,河南的仲景食品憑藉香菇醬的熱銷,市值一度突破百億。而“十三香”則被擠到了市場的邊緣。
為了挽回市場份額,王守義十三香開始迴歸初心,專注於內部管理。
2016年,集團建設了一座現代化的一體化綜合生產大樓,引進了來自德國的高階裝置,實現了智慧化生產。
集團董事長王銀良在多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