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五體投地的宰相們,基礎改革進行中(第3/6 頁)
有地,物價要壓制,但糧價不能壓制太低。
只有在大旱丶大澇的情況下,百姓顆粒無收,才會出現糧食暴漲的情況。
「臣遵旨!」
李峴明白。
至尊的奇思妙想很多,已發動農業革命。
文武大臣都知道至尊發動農業革命的目的,除了增加糧食丶桑麻棉花等產量外。還要增加蔬菜丶水果農作物產量,提升百姓生活品質。
推進畜牧業,增加養雞鴨鵝丶養豬和羊。
取消不可食用鯉魚的禁令,鼓勵以捕魚為生的漁民。
不說百姓隔三差五能吃到肉,即便一個月吃兩次肉,也可以使百姓營養均衡。
農業革命不單單是這些,推進從傢俱改革,日用品改革,推廣肥皂丶牙刷丶牙膏等。
改進紡織,棉紡織等等。
推進磚瓦的燒製技術,更好的房屋。
推進琉璃製品常用化等等。
農業革命是偉大的變革,哪怕是裴遵慶這種年過七旬的老人,也心潮澎湃。
恨不得自己能活到九十歲,親眼見證農業革命的成果。
「時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不能幹等著地方上的除賤為良。再過幾日,科舉就會開始。今後會越來越多的文人,寒窗苦讀加入科舉。但學而優則仕,大部分考生會名落孫山,數以萬計的文人,不能反覆死學,以至於成書呆子,不事耕種。」
「國家繁榮以後,能成為官吏的文人只會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學文識字,只是充實自我,秉持禮儀,優秀者不一定要為官,可用自己的知識改變國家,一樣可以出人頭地。天下很大,有許多未知的地方值得探索,朕希望將那些屢試不中的文人,勸規各自鄉里,成為鄉學的老師,教育後代。」
李瑄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宰相們。
時代不一樣了。
一定要改變文人士子讀書只為求官的思想。
學而優則仕,不行就趕緊轉行。
他也知道,以現在的教育水平,許多人不是學習的料子,最多是認一些字,懂一些簡單的數學。
醫學丶天文丶地理丶數學丶物理丶文學丶動物學丶植物學等等,只要有一部分感興趣的優異學子加入,總會出現成績。
李瑄會是一個引導者。
「回至尊,現幾乎每一鄉都有鄉學,而且也有老師。就算他們想回去任教,也難有位置。」
盧奐回奏李瑄。
「多建立雕版印刷坊,提高造紙坊的產量,刊印書籍,鄉學規模要逐步加大,有些人口數量眾多的鄉里,要並置鄉學。」
「鄉學即為蒙學,共五年。每一郡再置郡學,教導更高階的知識,為中學,教導多種學科,更全面去培養學生的知識,亦是五年。」
「最後在各大城市設立大學。在大學中有諸多側重,不再侷限於古代經典,以及詩文……」
李瑄向宰相們說道。
李隆基當政的時候,崇儒興學之風大盛。開元后期,李隆基下令每一鄉都要置辦一鄉學。
在他眼中,天下遍地文人,才為盛世。
更全面的學校體制,李瑄還無法去建立。
他先要在李隆基置辦鄉學的基礎上,擴大鄉學為蒙學,再建立中學丶大學。
蒙學丶中學都可以理解。
大學雖還是以儒家為主,但將眾多學科列入。
律學丶書學丶詩學丶算學丶醫藥學丶獸醫學丶天文學丶音樂學丶工藝學等。
這是當前長安的弘文館丶崇文館丶國子學丶太學丶四門學的學科。
但這種學科非常不具體,貴賤不一。跟後世的學科是兩種概念。
比如,弘文館丶崇文館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