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第2/2 頁)
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反映了戰國時期楚國青銅器鑄造業在渾鑄、分鑄、大焊、小焊、失蠟法或漏鉛法、鑲嵌、錯金銀等各項技術的先進水平,&ldo;代表了鐵器普遍應用之前先秦金屬工藝的高峰&rdo;(華覺明、郭德維《曾侯乙墓青銅器群的鑄焊技術和失蠟法》。
戰國時期,楚國青銅器除了鼎、鍾等重禮器和其他容器取得突出成就外,隨著戰爭的激烈進行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兵器和銅鏡等也有重要的發展。現據考古發掘資料所見,在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楚墓中,均出土了不同數量的銅劍、戈、矛、鏃等兵器。其中僅湖北江陵雨台山墓群就出土了屬於戰國時期的100多件青銅劍和有銘文的銅戈,如&ldo; 作寶戈&rdo;、&ldo;周之戈&rdo;等(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雨台山楚墓》(文物出版社出版,1984年)。此外,湖南長沙掃把塘楚墓出土了一件全弩。木臂,後端安裝銅弩機,弩長518厘米,是我國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全弩(高至喜《記長沙、常德出土弩機的戰國墓----兼談有關弩機弓矢的幾個問題》(《文物》,1964年,第6期)。戰國時楚青銅兵器品種多、製作精,既堅硬又鋒利,且已使用防鏽工藝,和越王勾踐劍(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一樣,閃閃發光。楚、越關係一直很密切,擁有優良傳統的越國鑄劍技術也傳到楚國來了(據《越絕書》載,越幹將、莫邪是傳奇式的技藝精湛的鑄劍大師。)現在所見到的楚國戰國時出土的青銅兵器中,尤以青銅劍出土的數量最多。這說明青銅劍已從原來奴隸主貴族佩帶之物轉變為士兵作戰的實用武器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