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第1/2 頁)
而「主上」、「大家」在稱呼皇帝時也經常使用。至於什麼「皇上」「萬歲爺」「父皇」之類的叫法不是意淫出來的就是明清以後才出來的詞。隋唐時對皇帝也可稱「至尊」。這個叫法不是當面叫皇帝「至尊」,一般用在皇帝不在時的叫法,比如兩個大臣在談論皇帝某某事的時候可以用「至尊怎麼怎樣的」這個說法在資治通鑑裡也有多處記載。
2、對官員的稱呼
唐代稱呼官員,較為普遍的有三種叫法
一是「姓」+「官爵」,這裡的「官爵」不必是全稱,比如劉某人任職「散騎常侍」,往往只呼為「劉常侍」,姓趙的「兵部尚書」和姓錢的「禮部尚書」都被稱為「趙尚書、錢尚書」,姓王姓李的「司勛主事、考功主事」被叫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之類的尊稱,應用廣泛,民間可用,官場也可用。比如見了房玄齡說「房好」,見了魏徵說「魏公萬福」,
三是「姓」+「官名別稱」。比如唐人稱縣令為「明府」,於是張縣令、李縣令會被叫為「張明府、李明府」,中書舍人和門下省高官都別稱「閣老」什麼的。
關於「大人」一詞的稱呼值得注意的是,唐時期,「大人」是用來稱呼父母的專用名詞,如「父親大人,母親大人」。「大人」作為一個當面的口頭稱呼,絕不能用來「張大人、王大人、李大人」地稱呼各種官員。
在普通官員之間如果不知道對方的官職,年輕一點的都稱呼為「阿郎」或「郎君」,年紀大一大點有些威望的一般都是稱呼為「xx公」
3、民間的一些的稱呼
對男子的稱呼
唐時,無「老爺」之稱。奴僕稱呼男主人為「阿郎」,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
對女子的稱呼
唐代,稱呼主母為「娘子」,年輕一點的稱為「小娘子」。
「娘子」和「郎君」並非僅用於奴僕稱呼主人,外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為「娘子」,見了年少的女子也有呼其為「小娘子」的。相熟男子之間,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呼女子亦可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娘」稱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孃」。
講到「郎」,另外兩個稱呼也不可不提。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小郎」;而女婿則被稱為「郎子」。譬如,「王郎子」。
對父親母親的稱呼
單稱父親,可直接喚其為「父親」,亦可喚作「阿耶(ya)(這個叫法現在國內很多地方還這麼叫)。書面語或者嚴肅場合,自然要叫「父親」或者「大人」。
單稱母親,可喚「阿孃」,宮中喚皇后為「阿孃」亦可,正式場合亦可稱之為「皇后」或「皇后殿下」,而「母后」一詞在唐時不用作當面稱呼。
4、自稱的問題。
面對尊長們,與皇帝則自稱「臣」,平民百姓見了皇帝,也同樣稱為「臣」。皇子皇女皆可自稱「兒」,不可用「兒臣」,唐時代尚未見此稱呼。再者,普遍情況下,可稱呼著自己的字回話。男性用的謙稱還有「僕」、「愚」、「鄙人」、「下走」等歷代通用詞,女性用謙稱除了一般的「婢」、「妾」之外,具有唐代特色的是自稱為「兒」,而且不必對著父母,對一般尊長平輩客人也這麼自稱。另外,「奴(阿奴)」,唐代男女上下尊卑都能用。而「某」一詞,算是謙稱裡語氣較為不卑不亢的那種,全社會上下通用。即便是官員之間,無論官卑大小,但凡除卻與皇帝對話時候,與他人對話,皆亦用之自稱,縱使與平民百姓對話,亦同樣。
對於皇帝,不是所有場合都自稱為「朕」、「寡人」、「孤」等,在一些不那麼嚴肅的非正式場合裡,很多自稱「我」、「吾」甚至「奴」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