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丁卯之役。(第3/4 頁)
後金兵盡。每年拿二十萬兩軍餉的毛文龍尚且與後金死嗑,拿兩百萬兩的關寧軍更應該勇往直前,再次下達軍令要求袁崇煥出兵。
袁崇煥深受皇太極矇蔽,對後金留兵十萬深信不疑,死活不敢出兵攻打後金。至於入朝鮮助戰,更是不作他想:“東江鎮死光正合關寧錦利益,我們就可以獨亨朝廷軍費,幾萬東江鎮士兵死的一個不剩最好。去救他們,我給自己找不自在嗎?”袁崇煥強力反駁兵部軍令,一心鑄城不理戰事。朝鮮戰爭結束後,袁崇煥上書朝廷給自己的行為辯白。
袁崇煥謹啟:當道諸名公,職匪材而當封疆之重寄,復遼地而聚遼人為守。蓋遠求難致之兵,何如進取回鄉之眾,此不肖為聚兵計也,不虞滔天之虜應我邊河之聲,及於錦。夫錦、凌二城,球而畢矣。收稼深秋,乃以一東江之故,即聲於河以挑之,何如假一款字以緩之,舍彼欲爭而無及我,不援無患也。況所以誤天下而苦邊臣者,則東江甚,毛帥每冬天冰交則避之遠島,天下所知也。鐵山所留老弱及麗人耳,今一攻以合毛不能一矢加遺,而朝夕報功人遂易視此夷,謂撲之即滅,十年血戰幾能當其鋒。造言生事者,欲借毛帥行己私,今局已露矣。毛帥避,於封疆無害,職將何之,毛帥即不勝,於金甌無損,職之所守,其干係何若,而可以國事嘗乎?故敢質天下。——《三朝遼事實錄》,天啟七年五月。
東江鎮首次以寡敵眾,首次在戰損比上佔據上風,再加上絕不允許朝鮮落入後金手中出現更壞的局面,毛文龍一邊為戰績歡喜,一邊為戰死的兄弟心疼。趁打落水狗的良機千載難逢,一旦錯過必定後悔終生,當此之際他只能痛並快樂地打下去,決定死多少兄弟都不在乎,一定要竭盡所能殺傷八旗有生力量。
毛文龍與阿敏都是騎虎難下,雙方在宣州、晏庭、車輦、義州等地反覆拉鋸。隨著春天到來天氣轉暖,八旗病夫們開始好轉,同時河水、海水開始解凍。東江軍逐漸依靠朝鮮境內的大小河流,把以騎兵為主的後金軍困住,多次重創敵軍。“三戰三捷,困奴於銀杏江”,隨後於千家莊、瓶山一帶與後金主力展開決戰。“
文龍自率兵出戰,身中數箭死戰不退,殺固山三、牛鹿八人,斬六千餘級。”
這一次所有貝勒額真都看出戰況極度不利,沒有人再幻想行動不便的八旗兵能夠捉住毛文龍消滅東江鎮。阿敏智窮計盡,再也找不到留下來的理由,不得不放棄在朝鮮稱王的打算,“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本土”,東江軍取得最後勝利。
此役後金八旗同東江鎮十萬大軍會戰朝鮮,取得明軍與後金交戰以來最大勝利,史稱丁卯之役。
此戰由深冬臘月持續到春江水暖,雙方死傷甚烈。袁崇煥一兵未出,關寧錦大軍一卒未損。
“丁卯之役”使得擁有近萬驕兵悍將的鑲藍旗精銳幾乎全軍覆沒,即使休整兩年也未恢復元氣,其餘參戰八旗也多有損失。是明軍與後金交戰以來所取得的最大勝利,而這又是在東江鎮極為艱苦的環境下獨立取得,更加可貴。
“丁卯之役”是萬曆壬辰之役以來,大明雄師第二次幫助朝鮮免於亡國的軍事行動。東江鎮毛文龍部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下,全憑一念忠赤,一腔熱血,以死屍為食,衣衫襤褸地戰鬥在冰天雪地中!設伏出奇,力挫強敵,在華夏兒女抵禦外侮的史冊中,寫下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職惟知盡忠報國,決不肯偷身自免!”——東江主帥毛文龍戰時如是說。他親冒矢石,身中數箭,猶死戰不退!在毛文龍的激勵下,東江健兒人人奮勇與後金軍捨身搏鬥,鮮血染盡三千里江山。就連在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都向歐洲人介紹說:“此次戰役之激烈為中國所未曾見”,並說:“抗拒韃靼人最有力的要數英勇蓋世的大將毛文龍。”
當時的登萊巡撫李嵩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