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第2/3 頁)
時期中,皇帝都在沒有競爭的基礎上治理天下。……在整個明代,都沒有文官武將揭竿而起反對國家。此外,普通百姓對國家的管理不當極為容忍……由於這些條件,王朝能以最低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存在下來。它不必認真對待行政效率……王朝的生命力不是基於其優勢,而是因為沒有別的對手替代它。&rdo;133
黃仁宇所謂的&ldo;替代的對手&rdo;,僅僅是站在競爭的角度觀察,而如果從制度的角度來看,又存在兩種可能性。其一,新的&ldo;替代者&rdo;延續明帝國的模式,讓社會在靜止的、超穩定狀態下緩慢地&ldo;自轉&rdo;。其二,則是出現一種根本性的、新的制度將之徹底地推翻並更換。這兩種狀況後來都發生了。第一次的替代出現在1644年,而第二次則出現在遙遠的1911年。
必須指出的是,高度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對閉關鎖國以及社會組織的散沙化有著天然的渴望,這種政治制度若得不到根本性的改變,任何新的技術進步都可能異化為提高&ldo;自轉&rdo;能力的手段。
當今之中國,實行閉關鎖國及社會散沙化的客觀條件仍然存在,在產業經濟層面,中國尚處在工業革命和資訊革命的交融之際,內需市場‐‐包括城市化運動和民眾消費‐‐越來越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的主要力量,特別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產業經濟對外貿的依賴度急劇下降。在未來的20年內,隨著新能源技術的發明普及,中國對國際性自然資源的依賴度很可能進一步下降,這意味著,中國重新回到自轉狀態的危險度也在提高。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改革正與全球科技革命進行著一場不確定性的、危險的賽跑。
陷入官商泥潭的工商經濟
明清兩代的工商業已完全陷入官商經濟的籬籓。發軸於宋的&ldo;買撲制&rdo;、&ldo;鈔引制&rdo;到明日漸完善為特許授權經營制度,明清三大商幫‐‐晉商、徽商和廣東十三行商人全數因此而得利,商人完全淪為一個寄生性階層。
特許授權又與鹽政有關。自管仲以降,中國歷代政府都視鹽業為經濟命脈,其專營所得在年度財政收入中佔很大比重,明代也不例外。朱元璋重修萬裡長城,長年駐紮80萬雄兵和30萬匹戰馬。其中駐軍最密集的是&ldo;內迫京畿,外控夷狄&rdo;的山西大同一帶。為瞭解決&ldo;兵政之患&rdo;,朱元璋想出了&ldo;以鹽養兵&rdo;的政策,將&ldo;鈔引制&rdo;稍改為&ldo;開中制&rdo;134,具體辦法是:商人運糧和其他軍需物資到北方邊疆,以糧換&ldo;引&rdo;,然後憑鹽引到指定鹽場支取食鹽,再到指定的地區銷售。這一制度的實行,讓得地理之利的山西商人迅速崛起,他們收糧販鹽,橫行天下,成為勢力最大的區域性商人群體,是為晉商之始。到了明代中期,最出名的晉商家族是蒲州(今山西永濟市)的王家和張家,他們分別控制了北方最大的兩大鹽場:河東鹽場和長蘆鹽場。王家子弟王崇古是宣大總督,為帝國北方國防的最高指揮官,張家子弟張四維當過禮部尚書、內閣首輔,兩家同處蒲州,互相聯姻,結成了一個極其顯赫的家族聯盟,壟斷北方鹽業,官商氣質濃烈。
到明中葉的1492年(弘治五年),隨著北患漸除,南方籍官員實行鹽政變法,提出新的&ldo;折色制&rdo;,從而一改&ldo;開中制&rdo;所形成的利益格局。按照新的制度,商人不用再到北部邊疆納糧以換取鹽引,而是可以在內地到鹽運司納糧換取鹽引,這就是所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