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1/3 頁)
如果我們將1949年到1976年的中國經濟放置於這樣的史觀之下進行反思,也許是合適的。這一時期被認為是一個&ldo;極端的年代&rdo;,共產黨人以無比的自信進行了一場史上最為徹底而堅決的命令型計劃經濟的大試驗,其歷程可以用哈耶克的兩本書名來形容:開始於&ldo;致命的自負&rdo;,終而&ldo;通往奴役之路&rdo;。然而,它的試驗並非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改弦易轍,而更像是同一終極目標下的、理想主義色彩濃烈的偏執行動。
上海試驗:計劃經濟的體系雛形
共產黨人在掌握全國政權之前,從未有過管理大中型城市的經驗。然而,讓人驚奇的是他們在第一次重大考驗中就一舉得手。這如同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年輕選手在初賽時就打破了世界紀錄,過分的幸運往往會帶來一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1949年5月,解放軍佔領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上海。當其時,上海是全國通貨膨脹的風暴眼,蔣經國&ldo;打虎&rdo;未遠,全城有2000多家公司、30餘萬人投身於投機炒賣。當時國內外許多人認為:共產黨打仗是第一流的,治理經濟恐怕不入流。榮毅仁曾回憶道,他當時便認為&ldo;共產黨軍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經濟打零分&rdo;。毛澤東徵調出任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不久的陳雲坐鎮上海,指揮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經濟戰役。這場戰役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其一,資本市場管制。6月10日,解放軍查封遠東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位於漢口路422號的上海證券大樓,當場扣押234人,移送人民法院審判。隨後,全市的證券交易場所全數遭查封,民間的金融活動被徹底取締,&ldo;資本市場&rdo;從此退出了經濟舞臺。對上海來說,意味著亞洲金融中心的功能被摘除,香港取代了它的地位。在此後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它成了單純的輕工業和商業中心,證券交易所重新回到上海灘,是41年後的事情。
其二,生產資料管制。上海地區是當時全國兩大民生產業‐‐紡織業和食品業的製造、交易基地,陳雲將紗布、麵粉和煤炭統稱為&ldo;兩白一黑&rdo;,認為它們是物價飛漲的&ldo;牛鼻子&rdo;。他從全國各地徵調大量紗布和麵粉,經過數輪&ldo;吃進&rdo;和拋售將民間炒家全數擊潰,當時上海常有投機商破產跳樓,飛漲不歇的物價日漸企穩。
其三,流通渠道管制。陳雲以上海為中心,著手創辦了三個全國性的貿易公司:一是全國性的紡織公司,負責紡織原料和產成品的供應與銷售;二是全國性的土產公司,負責各地特產的產銷;三是將華北貿易總公司改組為11個專業公司,此外設立一個進口公司,各專業公司均按經濟區劃與交通要道在中小城市設立分支公司,統一排程資金和幹部。在農村地區則成立供銷合作社,統一物資的分銷。每一個重要的商品流通領域均被國營壟斷,私人企業不得從事流通業,違反者被定性為&ldo;投機倒把&rdo;。
當原料供應、產品銷售被卡住,再加上資本市場的徹底國營化,兩頭一夾,中間的製造企業雖然仍屬私營性質,但已無法動彈,成了餅乾中的夾心層,計劃經濟的宏大構架因此胚胎初成。陳雲認為,對流通‐‐包括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控制,&ldo;是逐步消滅無政府狀態的手段,透過這種辦法,把它們夾到社會主義&rdo;。162
在對國內私人資本進行清剿管制的同時,陳雲還創造性地驅趕了所有的外資公司。新中國成立後,在華外資企業顯然成為了新經濟體制的&ldo;不適應者&rdo;,陳雲用的辦法是提高土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