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1/3 頁)
鹽鐵專營的政策,對後世政權產生了重大且根本性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它讓中國從此成為一個&ldo;獨特的國家&rdo;。我們說&ldo;中國特色&rdo;,無此為過。
在西方的經濟理論中,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甚至唯一的來源是稅賦,在這一點上,無論是社會主義經濟學家或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學派都無分歧。卡爾・馬克思就曾言,&ldo;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rdo;,&ldo;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rdo;。即便在當代的制度經濟學理論中,這一認識也未有改變,道格拉斯・諾斯認為,政府是&ldo;一種提供保護和公正而收取稅金作為回報的組織,即我們僱政府建立和實施所有權&rdo;。23
在西方的法治意識中,從來強調公民的納稅人角色,從14世紀開始,&ldo;無納稅人同意不得徵稅&rdo;這個理念在法國和英國似乎都牢固地確定了下來。人們經常提起這句話,違反它相當於實行暴政,恪守它相當於服從法律。特別是在美國,商店直接把商品價格與消費稅分列出來,讓你買一杯咖啡都意識到自己在納稅。可是在中國,統治者更願意&ldo;寓稅於價&rdo;。陳寅恪曾說中國的統治術中有&ldo;詐術&rdo;的成分在裡面,管仲那句&ldo;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rdo;便是最好的印證。
&ldo;管仲變法&rdo;之後,中國的政府收入由稅賦收入和專營收入兩項構成,後者的實現,正是透過控制戰略性的、民生必需之物資,以壟斷專賣的方式來達成的。在這種體制內,政府其實變成了一個有贏利任務的&ldo;經濟組織&rdo;,從而也衍生出一種根深蒂固的治理思想,即國家必須控制&ldo;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支柱性產業&rdo;,國有企業應當在這些產業中&ldo;處於主導地位&rdo;。
在這種經濟環境中,國有企業是那種&ldo;看上去像企業的政府&rdo;,而政府則是&ldo;看上去像政府的企業&rdo;,它們從各自的利益訴求出發,成為微觀經濟領域中的逐利集團。這種制度一旦形成,民營企業叢集就被間夾其中,進退失措,成為被博弈的物件。這一中國式經濟體制延續千年,迄今未變,而管仲,正是&ldo;始作俑者&rdo;。
鼓勵消費的異端思想
管仲的經濟思想中,最為奇特的一項是鼓勵消費,他甚至倡導奢侈,這在古往今來的治國者中可謂僅見,在《管子》一書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國歷代的治國思想向來以倡導節儉為正途,這顯然是長期短缺經濟的必然產物。然而管仲卻提出&ldo;儉則傷事&rdo;的觀點,在他看來,大家都不消費,就會造成商品流通的減少,從而妨礙生產營利的活動,故曰&ldo;傷事&rdo;。24要如何才能推動消費?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費,甚至無比奢侈地去消費。25
管仲的這一論述曾經迷惑了此後數千年的中國學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於此,要麼視而不見,要麼顧左右而言他,要麼百般替管仲聲辯。直到近世,歷史學家郭沫若才給予了合理的解釋。郭氏認為:&ldo;他是肯定享樂而反對節約的,他是重視流通而反對輕視商業的,他是主張全面就業而反對消極賑濟的,為了能夠全面就業,他主張大量消費,甚至主張厚葬。他的重點是放在大量消費可以促進大量生產這一面。因而在生產方面該如何進行,如何改進技術之類的話,他就說得很少,幾乎可以說沒有。&rdo;26
管仲倡導奢侈的理由是,&ldo;丹砂之穴不塞,則商賈不處。富者靡之,貧者為之&rdo;。就是說,只要不人為地堵塞利源,商賈就會日夜不息地從事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