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第1/2 頁)
訊息一傳十十傳百,御史臺官員聞訊趕過來時,夏陽伯正坐在清涼臺的大街上撫地大哭,不停地對上前來詢問的同僚說:&ldo;我有道理的,他的馬把我欺負去了。&rdo;來來去去就一句話,也不知道沿途已經說了多少遍,人群中最震驚的莫過於京兆處官員,他們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這人竟然真去找趙慎討要公道了?
事情若是到此為止,那也就清涼臺私下傳一傳,眾人心中暗罵兩句廣陽王府無法無天,相比較於從前趙慎當街殺人的惡行,這確實還算小事了,等過去了也就沒人提了。可偏偏夏陽伯不是如此,他平白受此大辱,同僚表面安慰他,實則背地都在恥笑,他心中羞恥憤懣,又在大庭廣眾下被人丟出來,許是真的受了刺激,他哭個不停,甚至以一己之力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名士風流。
自古以來在梁朝,哭就是一種風流象徵,當眾流淚不僅不會被視為軟弱,相反會被認為是率性天真,是君子不平而鳴,正如梁朝推崇鳥雀悲啼,他們也讚揚君子的眼淚,無論是窮途而哭、長歌當哭、秦庭之哭、晝吟宵哭、行號巷哭,都被一一載入史冊傳唱。
這或許也與梁朝立國初許多人背井離鄉的淒悲感有關,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愁,如今三百年過去,哭仍是被視為一種高尚象徵,但也更多的流於形式,漸漸變成了無病呻吟,也有人用來譁眾取寵,只要能夠哭出名堂,名聲便能水漲船高。
夏陽伯便是哭出了名堂的那種,他開始了日夜嚎哭,只要有人一問起來,他就開始坐地嚎啕大哭,愣是把這件事哭得全城風雨、驚天動地,而傳言也一變再變,能把一個平時裡膽小怕事、最要臉面的御史丞大夫逼成這樣,不像是因為馬,倒像有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甚至有人開始言之鑿鑿地傳是廣陽王世子強擄了夏陽伯的孫女為妾。
許多官員一開始還唏噓感慨,後來看得久了,開始感覺有點過了,還有點驚奇,&ldo;這個人不怕死的嗎?&rdo;哭兩聲搏個美名自然是好事,但若是過頭了,真把閻王招來沒了命那便不值當了。有上面的官員預感快要出事了,勸告夏陽伯,以廣陽王世子睚眥必報的性格,別人不招惹他他都能要別人的命,何況是再三挑釁?這話意在提醒夏陽伯,如今他已博得了風流美名,尚書臺也已經有意提拔他,讓他見好就收,不要真將人惹惱了。
而夏陽伯只有一句&ldo;我有道理的&rdo;,一臉委委屈屈的模樣,事情日益發酵,不可避免的還是傳入了廣陽王府,整個盛京城都在等著看趙慎的反應。而趙慎也果然不負眾望,每日在大街上嚎哭的夏陽伯忽然無端連著消失了好幾日,同僚四處打聽不見人,有人心道不好,這恐怕是出了事。
第64章 遲到的更新
李稚收到訊息立刻前往大理寺,一到就看見下屬站在門口朝他使眼色。他二話不說抬腿走了進去,庭院中的太師椅上坐著個墨綠衣裳的少年,腳上穿著驍武營的短靴,周圍一個人也沒有,地上亂扔著十數本律書,像是剛剛有人在這院子裡打過一架,可那唯一的少年卻是尊貴又優雅,他曬著太陽,手中還翻著一本金皮律書,讓人想像不出這一切與他有關。
李稚不知道為何,竟是看得笑了下,他停下腳步,彎腰從地上撿起書,交給下屬讓他們重新收好。
謝玦終於合上了手中的書,抬起眼睛審視著對方,李稚已經換回了平時靜水似的表情,也不知是裝的還是真沉得住氣,下屬跟想要和他匯報剛剛發生的事情,被他抬手打斷,&ldo;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rdo;那下屬一肚子狀沒告完,只能先行退下,李稚輕聲問道:&ldo;不知小公子來到大理寺所為何事?&rdo;
&ldo;你少裝模作樣的。&rdo;
李稚忽然又有些想笑,但還是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