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一章 古怪的太子(第1/4 頁)
王復站在了朝堂之上,堂堂正正。
而他看向了正對面的人,大明計省三司使李賓言,這是一個新的部門,他的職能,他的意義,包括他的權利界限,王復都不甚清楚,但是按照座次而言,李賓言在朝中的地位僅次於六部明公之下,諸侍郎之上。
這麼些年過去了,朝堂的人換了又換,有兩個是王復的熟人,第一個是俞士悅,這傢伙居然還是刑部尚書。
另外一個就是于謙。
于謙和王復老早就認識,而且在集寧之戰和接踵而來的河套之戰中,于謙向至高無上的陛下,解釋了王復的幡然悔悟,並且為王覆在曼陀羅山蒐集情報請了頭功牌。
皇帝陛下欣然應允了于謙所請,而於謙的那道奏疏中,還包括了王復的起復。
在當時那個情況下,于謙肯為一個奉天殿被逐出的臣工說話,請頭功牌和舉薦,這是需要極大勇氣的,因為當時的開海,可沒有現在這麼順利。
而王復的選擇是參加了墩臺遠侯,為大明建功立業,在十二年後,回到了大明朝堂之上,堂堂正正的站在了這裡。
唯一讓王複意外的就是那頓不是廷杖的廷杖,打的是他不為朝廷效力,墊子是皇恩浩蕩。
王復愕然的發現,當年與民爭利反對開海才是大多數,而現在,開海利於國朝,利於大明內外,才成為了大多數,甚至李賓言這三個字,就代表了開海事。
王復需要學習,而大明皇帝也知道王復需要學習,所以,只給了一個工部左侍郎的職位,讓王復將《景泰鹽鐵新論》和歷來的邸報看完,瞭解大明在他離開後,發生的種種變化。
朱祁鈺坐在月臺之上,開始了今天的朝會。
朝鮮國王李瑈將自己的世子李晄送到了大明四夷館就學,這是李瑈事大交鄰基本國策的一個延伸,得益於大明廣泛開海,朝鮮的貢紙、馬匹以及鐵料,以及高麗姬都得到了穩定的銷路。
大明在政治上冊封了李瑈王位,在經濟上穩定了朝鮮經濟,在文化上,大明有教無類,比如這次世子李晄,是一大批的朝鮮士大夫後人一起前來大明。在軍事上,大明是濟州市舶司駐紮的水師,威懾倭國。不得侵擾朝鮮南部。
這些支援和舉措,李瑈的王位變得格外的穩定。
李瑈這次派出了使者進京,主要是為了職田法,希望大明能夠對朝鮮的田制進入深入指導,並且希冀皇帝能賜下聖旨,幫助朝鮮國王在朝鮮南部的推廣職田法。
職田法大抵和當年賈似道搞的官田法有些相像,白沒一些舊士大夫的官田,而後再少量分配給當下計程車大夫,而形成一片廣闊的官田,為大明種植棉花。
朱祁鈺否決了李瑈的職田法的部分內容,關於為大明種棉花這件事,朱祁鈺選擇了拒絕,而是讓李瑈老老實實的種糧食,保證朝鮮國內糧食供應為主。
朝鮮大部分貿易,仍以物物交易為主,如果將這些職田變成棉田,會影響朝鮮的糧食供應,甚至可能發生百姓因為沒有糧食吃不上飯,揭竿而起的事兒來。
朝鮮使者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因為偉大的天可汗,英明的四海一統之大君,睿哲的大明大皇帝陛下,關心朝鮮生民之疾苦,准許了每年可以多五百人高麗姬入明。
李瑈搞得那些職田,利潤還不如這五百高麗姬多,朱祁鈺不讓李瑈瞎折騰,李瑈就不瞎折騰了嗎?
李瑈還真不瞎折騰。
他搞棉田,本來也不是為了錢,而是向大明皇帝表達恭順之心。
喝了一點大明海貿的湯湯水水,李瑈覺得自己現在國富民強,人口多了軍備強了,連倭患都沒了,他甚至還能發行貨幣——“箭幣”,雖然以失敗告終。
所以李瑈一直怕大明皇帝大喊一聲,側臥之榻,豈容他人酣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