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為相,挾須賈吃草料,逼死魏齊,害死白起,最終被賜死禮葬(第3/5 頁)
要求平原君交出魏齊。
平原君回答說:“貴而為交者,為賤也;富而為交者,為貧也。夫魏齊者,勝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
秦昭襄王見平原君不肯交出魏齊,又寫信給趙孝成王說:“王之弟在秦,範君之仇魏齊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頭來;不然,吾舉兵而伐趙,又不出王之弟於關。”
趙孝成王看罷信,立刻派兵包圍了平原君府。情急之下,魏齊連夜逃走,去見趙相虞卿。虞卿估計無法說服趙孝成王,當即解去相印,與魏齊一起逃出趙國,抄小路逃往大梁,想透過信陵君投奔楚國。信陵君聽說後,因為畏懼秦國,有點猶豫不決,沒有及時接見他們。魏齊聽說信陵君不肯接見,一怒之下,自刎而死。趙孝成王得知魏齊自殺,派人取回他的頭顱,送到秦國。秦昭襄王有言在先,也就放了平原君回國。
5、害死白起。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發兵進擊韓國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韓國的上黨郡同韓國的聯絡被切斷。韓國上黨太守馮亭見通往本土的歸路已絕,就以上黨投趙,求得趙的保護,趙國接受了上黨,並封馮亭為華陽君。由此,秦國與趙國發生了激烈的大規模戰爭,即長平之戰。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採取迂迴、運動的戰略戰術,大敗趙軍,坑殺俘虜四十餘萬人,舉世震驚。
本來,長平之戰後,形勢對秦國極為有利。白起準備乘勝滅趙攻韓。公元前259年10月,秦軍再次攻佔上黨,接著白起命王齕率一路軍攻趙武安皮牢,命司馬梗另率一路軍攻太原。白起自己則率主力留在上黨,準備進攻趙國邯鄲,最終滅亡趙國。
白起主張乘勝進攻趙國,而范雎主張暫緩進攻趙國。韓魏擔心局勢惡化,對其不利,於是韓桓惠王約請魏安厘王,派遣蘇代持貴重禮物去秦國遊說。蘇代對范雎說,白起一旦攻滅趙國,秦王就會稱帝於天下,而白起則會被封為三公。白起為秦國攻取七十餘城,即使周公、召公、太公的功業,也超不過他。白起若被封為三公,這對范雎很不利,到那時范雎不想屈居下位,只怕也做不了主。再者,若秦滅趙,趙國人北走燕國,東走齊國,南走韓魏,秦國還能得到多少百姓呢?所以,不如趁長平之戰勝利之機,指使趙、韓兩國割地求和,不要讓功勞全歸於白起。
蘇代雖在挑撥離間,但分析得合情合理,尤其是說到了范雎的心裡。范雎立即秦請秦昭襄王說:“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襄王接受了這個建議。秦與趙、韓議和:韓割讓垣雍(今河南原陽、趙割讓六城,秦兵撤出趙國。
,!
白起收到命令,只好離開軍營,回到咸陽。白起知道這是范雎的自私建議,使自己即將到手的滅趙之功化為泡影,加之范雎向秦昭襄王建言,使魏冉被放逐關外而讓白起不滿,從此白起與范雎結下了仇怨。
秦國約定的退兵條件是:割韓垣雍、趙六城。但是,秦國退兵後,只是韓國獻出垣雍,趙國則不願意割六城,還聯合齊等國以抗秦。為此,秦王又要派白起率兵伐趙,但白起一方面因為對范雎不滿,另一方面認為伐趙的最佳時機已經喪失。趙軍有備而守,同仇敵愾,且趙四處活動,結親魏、燕,連好齊、楚,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白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昭襄王主意已定,根本不聽白起的勸告。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趙。王陵軍進攻邯鄲受挫,將卒多有傷亡。
這時,秦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可白起一則由於負氣,二則看到這次貿然進攻取勝無望,索性稱病不起。昭襄王令白起代替王陵,白起託病不肯,而前線節節失利,昭襄王心急如焚,便令范雎親自勸說白起。白起雖然很反感范雎,除託病不就以外,還是以大局為重,客觀分析了此次伐趙絕無得勝可能的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