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第3/8 頁)
切地啟請佛陀開示十方如來之所以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最初方便。
無上菩提是一個果,成就這個果有三種因:
首先,“奢摩他”。奢摩他翻成中文叫作止,他要能夠止息妄想。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是一種空觀的智慧,以空觀來止息我們心中“有所得”的妄想。
“三摩地”,翻成中文叫作等持,也就是說他能夠平等地執持一切的萬法在一念心中。這個地方等於是一個假觀,他從一念的清淨不變的本體再看出去的時候,就能夠看到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所以他不為這一切法所動,而他能夠掌控一切法。我們剛開始是被外境控制,這個時候他開始控制外境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找到了本體,從本體當中看出去的時候,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這個時候他能夠執持一切的萬法在心中,叫三摩地,假觀。
“禪那”,這個禪那就是中觀,翻成中文叫靜慮,一種空假不二的中道的智慧。
這三觀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最重要的基礎。修學三觀,他必須有一個最初的方便。我們講,道理是修觀的方便,依教起觀嘛。圓三諦理——最初方便就是講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這三種諦理。
對這段經文蕅益大師提出一個觀念,說是阿難尊者反省自己“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很多的祖師就責難阿難尊者的多聞。但是蕅益大師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說,問題不在“一向多聞”,多聞是入道的因緣,問題的關鍵在“未全道力”。我們修習止觀,一定要依止多聞產生正見;依止正見才生起止觀。所以說“依教起觀”。
六祖大師說,從大乘的角度,“只問明心見性,不問禪定解脫”,如果沒有明心見性,嚴格來說你沒有資格談修行,你還是在生滅法中活動,你內心當中還是一團糟的。你把這個地方處理完了,另外一個地方照樣出問題。你只能夠作一個區域性的對治,你不能夠在內心當中作返妄歸真的整體的改變。做不到!因為你沒有找到內心的本體。所以找到你心中的家,是一個關鍵。
這時阿難尊者請示佛陀,我怎麼樣找到我的家呢?就提出這個問題。
丁二、大眾願聞
我們看第二段的“大眾願聞”。看經文:
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阿難尊者請示佛陀修學空假中三觀內心的依止,所謂的常住真心,這個時候與會的大眾“俱願樂聞”。
與會的大眾還有誰呢?還有從十方來的恆沙菩薩。我們前面說過,這些恆沙菩薩都是來請教佛陀、都是來聽法的。還有這些十方的大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千二百五十個常隨眾,還有這些辟支佛“等”。這個“等”包括了波斯匿王、長者、居士,當初供僧的這些居士們,這個時候都回到了只桓精舍。
阿難尊者來啟請首楞嚴王大教的時候,他們內心當中有一個共同的心情,就是“俱願樂聞”,都是以歡喜好樂的心來聽聞。這種心情,在《華嚴經》作一個譬喻說:“如病憶良藥,如飢念美食;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這個時候,大家的心情就像一個重病的人來追求良藥、一個飢渴的人追求美食。阿難尊者啟請完以後,就退回自己的座位,坐在那個地方保持默然,來納受佛陀的說法。
這一段等於是說明阿難尊者從摩登伽女那個地方回來以後的狀態。他自己感到非常的悲悔,也正式向佛陀請法。因為阿難尊者的請法,就使令佛陀能夠有因緣開顯以下的整個教法。
丁三、如來答示。分二:戊一、就事以顯理。戊二、明性本具相。
我們看丁三的“如來答示”。
這當中有兩段:戊一,就事以顯理;戊二,明性本具相。我們先看第一段,“就事以顯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