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講】(第3/8 頁)
昧當中我們能夠稱性起修。
蕅益大師說,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性修二德來發明這個偈頌。說是“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個是眾生本具的性德,而首楞嚴王三昧是修德。我們能夠依止現前一念心性來生起修德,最後再開顯我們的性德,說是“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這樣子解釋也可以,性修不二。或者是“讚美人法”也可以。
庚二、述所證淺深
阿難尊者敘述自己在聽了三卷的經文以後,所證悟的功德淺深。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只獲法身。
阿難尊者聽了《楞嚴經》以後,有什麼樣的受益呢?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他知道這一念心性是本來不生、本來不滅,消除了無量劫的顛倒妄想。
我們前面一再強調,我們的顛倒妄想是從五陰身心生起的。你要沒有身體你怎麼打妄想?你一定有一個身體、有一個思想,你才能打妄想。佛陀在講本經的時候,把我們的身心世界這種虛妄相完全破壞了。他一再告訴我們,這個身心世界是來無所從、去無所止,沒有真實體性,只是一個剎那剎那生滅的影像而已。我們所有的妄想都是以身心世界為住,所謂的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所以,當我們身心世界這個水泡的妄相被破壞以後,附在這個身心世界的妄想也跟著破壞。
第二,“不歷僧只獲法身”。破妄以後,我們並沒有偏空,還能夠不需要經歷三大阿僧只劫而證悟清淨的法身。
這個清淨的法身,就是我們說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也就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現前一念心性。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這一段的“獲法身”是一個解悟,不是證悟。按照蕅祖的判教,阿難尊者在這個時候是圓教的初信,斷除三界的見惑,大開圓解。也就是說,他這個時候真實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我們過去的思考都是繞著我們這個生滅的身心世界,我怎麼樣、你怎麼樣。真正悟入真如本性的人,他看事情不是這樣子。他從一念心性出發,他看到人生就像一個水泡,起起落落,如此而已。所以他這個時候不再隨妄相而轉,這個時候他知道自己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這個時候他的心已經觀察到真如本性的存在。雖然他還沒有回家,就像古德說,他看到家在那個地方,雖然還沒有回家,但是他已經知道、相信家在那裡。因為他這個時候還有無始的習氣,六根中有很多習氣。但是他見惑已斷,他知見已經建立起來,信心已經建立起來,大乘信心建立起來。但是還有很多的煩惱習氣要對治,所以他後面還要發願,還要產生很多的修學。
到這個地方,是阿難尊者一方面讚歎佛陀、讚歎法,一方面把自己聽完三卷經文以後所得到的利益表達出來,說是“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只獲法身”。
己二、誓願請加 分三:庚一、發大願;庚二、請佛加;庚三、喻不退
從生滅的因緣回到清淨本性以後,他開始發願,請佛加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這一段有三小段:第一個是發大願,第二個請佛加,第三個喻不退。
庚一、發大願
先看他所發的誓願。
阿難尊者所發的誓願,蕅益大師把它分兩段:第一段是講到四弘誓願;第二段是講到增上的誓願,更加殊勝、更加強烈的誓願。四弘誓願我們叫作總願,每一人都要發的。增上的誓願就不是每一個人都發得起來,是各別的誓願。
我們先看總願:“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