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講】(第2/8 頁)
頌來讚歎佛陀跟這一部首楞嚴的法門。這地方有兩段:第一個,讚歎述益;第二個,誓願請加。一方面讚歎敘述自己的利益,一方面發起誓願請佛加被。
己一、讚歎述益 分二:庚一、贊圓常人法;庚二、述所證淺深
“讚歎述益”當中又分成兩段:第一個,贊圓常人法;第二個,述所證淺深。首先讚歎圓滿常住的人跟圓滿常住之法。
庚一、贊圓常人法
這一段經文當中有兩段,第一個先讚歎人。
“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個是讚歎說法之人,就是佛陀。身為一個佛陀,當然,他所有的功德都是從他一念心性所流露,所以我們不讚嘆他各別的功德,而是讚歎他整體的功德,就是他一念的心性。他完全徹悟了現前一念心性。
一念心性,蕅益大師把它分成三段:
第一個是“妙湛”。這個地方是指一念心性的不變之體,所謂的“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前面經文說的“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就是那個不變的體性,那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體性,這個是值得讚歎。
第二個是“總持”。這個地方是讚歎一念心性的隨緣的作用。我們前面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當然,這個地方,佛陀他這個總持不是循業發現,應該是隨順他的願力普門示現。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說法,令其解脫。他能夠總持一切的法門來作種種的示現。這個地方是讚歎一念心性的隨緣的妙用。
第三個是“不動”。這個“不動”是把前面的不變之體跟隨緣之用作一個整合,體用不二。
身為一個佛陀,他一方面證得不變之體,一方面證得隨緣之用。他可以說是九法界眾生之所共同尊敬,值得尊敬讚歎,所以叫作“尊”。
這一段是讚歎說法的人,完全徹證清淨的本性。
第二個,我們看讚歎法:“首楞嚴王世希有。”
當我們要悟入這一念心性的時候,必須有一些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本經所說的所謂的首楞嚴王三昧。這個三昧,天台宗的解釋就是空假中三觀。我們現在是一個生滅的身心世界,怎麼辦呢?
首先修空觀,觀察你的身心世界是從什麼地方來。它不自生。你說父母把你生出來。不對。父母沒辦法把你生出來。父母能夠把你生出來,你應該跟父母完全一樣。他把你生出來,你的思想應該跟他完全一樣。事實上不然。你是假借父母的因緣出現而已。我們從什麼地方來,我們找不到一個來處。所以,從空觀當中破除我們對相的執取,破除妄相。
那麼假觀呢?我們開始去觀察這個身心世界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我們怎麼去斷惡修善、趨吉避凶。
第三個,中觀,就是空有無二的道理。
你能夠把空假中三觀好好地配合,你就能夠進入首楞嚴王三昧,就能夠從生滅的因緣迴歸到不生滅的本性。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你看後面,到了後面二十五圓通的時候,它偏重在空觀,從假入空觀。也就是說,其實《楞嚴經》的思想是偏重在攝用歸體,怎麼從一個有漏的五陰身心回到我們的真如本性。《楞嚴經》是講這個觀念。《法華經》是依體起用,當你找到真如本性以後,怎麼用你的真如本性來創造更大的功德,跟三寶結緣,積功累德。所以《法華經》是依體起用。這兩個思考不一樣。《楞嚴經》偏重在破妄,攝用歸體;《法華經》偏重在顯真,顯你自性的功能。所以這兩個——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是相互作用的。
身為一個首楞嚴王三昧,它能夠破除我們的妄想執取,這件事情是非常希有難得。因為它徹底地破壞,不像我們在過去修無常觀、無我觀只是個體的破壞,這個是整體的破壞。所以,從首楞嚴王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