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講】(第1/8 頁)
好,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三十六頁,我們這一科講到“明見性無生滅”。
這一科的由來是,波斯匿王聽到外道所謂的“此身死後斷滅”,就是人死了以後就像燈消失一樣——人死如燈滅;從這種對斷滅的恐怖來啟請佛陀開示。佛陀在開示當中,先讓波斯匿王把這個生滅的相顯出來。的確生命是有它生滅變化的一面,這是事實。前面是把這個生滅相顯出來。
佛陀在講完生滅相的時候,就問波斯匿王說:“那你知道還有不生滅的東西嗎?”波斯匿王說他不知道。所以,這個時候佛陀就將“生滅的因緣當中同時有一個不生滅的體性”開顯出來。
前面是約著所見的恆河。你看,你三歲的時候見到恆河,到你十三歲乃至到六十二歲的時候,你身體變化很大,但是恆河的水一點都沒有改變,溼性依舊——它的溼性沒有改變。這是第一點。這個是約著“所見之境”。
這以下約著“能見之心”來作說明。我們看經文: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佛陀說,你現在感到深自感傷,說你現在年紀也大了,頭髮也白了,麵皮產生很多的皺紋。這個發白面皺的狀態,是從童年的時候就開始了,不是到了六十二歲才突然間變化的。所以你自己也講到,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這個是你色身的狀態。那麼你用剎那剎那變化的眼耳鼻舌身意、這樣的六根去觀察恆河的時候,你有沒有感覺到觀察恆河的那個見性,能夠見到恆河的、那個“見”的體性——能見的體性,它有沒有所謂的年少、年老的差別呢?波斯匿王說:不也,世尊!我能見的見性是沒有差別的。
這一段,等於是把我們生命當中什麼是生滅變化的,什麼是不生滅的把它釐清。蕅益大師在這段經文的註解上說,佛陀在開顯不生滅的時候,是用對比的方式,所謂“借事顯理”。因為蕅祖說,這個不生滅的本性是很難理解的,我們根本沒辦法見到“不生滅”的,所以必須假借一個存在的事實。你看,恆河的水是變化的,溼性沒有變化。從這個道理來類推,你的身心世界變化,但是在這個身心世界變化當中,你那個眼耳鼻舌身意的見聞嗅嘗覺知這個功能慢慢地衰退,但是見聞嗅嘗覺知那個見性、聞性,這個本身是沒有改變的。所以我們在開顯見性的時候,一定用對比的方式,假借生滅的因緣來開顯不生滅的本性,是這個道理。這段經文的意思是這樣子。
好,佛陀把這個生滅的因緣跟不生滅的本性開顯出來以後,佛陀就正式地回答波斯匿王有關生命相續的問題。我們看經文: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前面是佛陀透過一個問答的方式,把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開顯出來。這以下佛陀正式來回答波斯匿王所提的所謂生命死亡以後的問題。
佛陀說,大王!你現在麵皮變皺了,精神也變得比較衰頹了。但是你見到一切法的那個見精——那個見分,那個體性是沒有變化的。所以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會變皺的、會衰老的,這個是變化;不會變皺的,是沒有變化。這一段經文,佛陀要波斯匿王觀察身心世界時把它分成兩塊,就是我們在觀察身心世界時要分兩部分觀察。大乘佛法觀事情是雙方面:一個是變化的,是會產生皺紋的;一個是不會變化的,沒有皺紋的。這是我們對身心世界一個全面的觀察。
好,這樣觀察以後,就得到一個結論了:“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我們要知道,只要會變化,這個東西就會消失。你看到這個東西會變化,你就知道這個東西一定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