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頁(第2/2 頁)
為了與威尼斯對抗而創立的,柏林電影節更是冷戰的產物,創立的目的是為了向東德與蘇聯展現什麼是「自由的世界」,前幾屆電影節舉辦的時候,還會特意將電影海報朝東面擺放宣傳。
在威尼斯與坎城先後走向藝術與商業後,柏林電影節仍然保持著自己的「政治性」,這指的並不是電影節被政治操縱或幹預,而是柏林最關注能夠折射當下政治狀況的電影,無論這電影的立場是偏東方的還是偏西方的,是主流的還是非主流的。
舉個例子,1970年一部根據越戰紀錄片改編的電影《ok》入圍了柏林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這部電影影射了越戰期間美國士兵輪姦越南少女的真實事件。時任評委會主席的是美國導演喬治·斯蒂文斯,斯蒂文斯要求《ok》退出競賽單元,其他評委不同意,兩派人馬爭吵起來,連西德總理都無法調解,最後評委全體辭職,那一屆柏林電影節沒能頒出任何獎項。
柏林電影節的論壇單元就是在《ok》電影事件後一年誕生的,專門用來展映前衛和新潮的各國電影,包括蘇聯和朝鮮電影,比如後來當選了世界十大禁片之一的《感官世界》就在這個單元展映過。
冷戰、越戰、海灣戰爭、女性、兒童、lgbt、全球化、反恐……柏林電影節的政治焦點總是跟隨著時局變動,並且柏林也有意識的與西方主流的美國文化拉開距離,比如說八十年代發現愛滋病後,美國的平權運動得到遏制,反同聲音又佔據上風,然後在一九八七年,柏林電影節設立了泰迪熊獎,專門頒發給lgbt題材電影。換個說法就是,「華盛頓反對什麼,我們就支援什麼。」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