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被區別對待(第1/4 頁)
“一個地方,兩個世界。”聽著曹子建的這番話,姜祥雲的拳頭不自覺的緊了緊。
說到租界,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
這是鴉片戰爭後,外國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肆意擴大在華特權的產物。
其實不然。
最初租界的設立,還真不是那些列強強加給華國的,而是腐朽的清政府主動要求的。
跟所謂的偽滿洲國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在1842年的時候,隨著《南京條約》的簽訂。
清政府對洋人開放了淞滬,粵省等多地作為通商口岸,並允許他們在華居住。
只是,清政府害怕洋人和華國百姓接觸過多,於是要求“華洋分處”。
這會,也不叫租界,而是叫‘居留地’。
直到1847年,才開始出現‘租界’的說法。
因為當時,洋人居住,經營的場所,都是向華國租借的,是需要支付租金的。
而剛開始的淞滬租介面積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又是市郊荒野,也沒什麼人,所以早期淞滬租界是非常蕭條的。
直到1860年。
太平天軍來到江南一帶,大批逃難百姓湧入了淞滬租界。
原本,洋人領事當局是準備跟清朝的‘上海道臺’商議,怎麼驅逐這些華人離開租界。
只是還沒等他們進行商議呢,率先遭到了在淞滬那些老外商人的強烈反對。
根據老外商人們的說法,他們來華就是為了圖財,現在租界內好不容易有了人氣,市面也繁盛了,為什麼還要將他們趕出去?
自此,租界開始打破了“華洋分處”的規定,開始了“華洋雜處”。
不僅人口越來越多,經濟也越來越發達。
只是這人多了,原有的租介面積就那麼大,壓根容納不下這麼多人。
於是,淞滬公共租界、法租界當局就打起了擴張租界的主意。
他們開始違反租約,在租界以外“越界築路”。
透過修築公路、設定經查的手段,將靠近租界的邊緣一帶發展為“準租界”。
這也就是的淞滬租界的面積越擴越誇張。
從最開始的一千多畝,硬生生的被他們擴充到了好幾萬畝。
要不是後來五卅運動的爆發,恐怕淞滬就要從租界變成殖民地了。
不過有一說一,後來的租界確實侵犯了華國的主權,但同時也將西方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帶到了淞滬。
像華國最早的馬路、電燈、電話、自來水、煤氣、汽車、電影等等,都是最先在淞滬租界出現。
這對於淞滬百年來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走吧,先找個落腳點。”曹子建招呼了一聲金不煥和姜祥雲。
金不煥聞言,連道:“曹老闆,你等我一下。”
說完,他便將目光看向黃煙煙,開口道:“黃小姐,您看,我們已經將您給安全護送到淞滬了,那報酬是不是可以給我們結一下了?”
聽到金不煥這話,曹子建才知道原來還沒結清‘僱傭費’。
“可以。”黃煙煙點頭:“不過能不能再麻煩你們一件事?”
“黃小姐,您先說事。”金不煥道。
“再護送我一段路。”
“到哪去?”
“南京路。”
這一次,金不煥沒有貿然答應,而是扭頭看向曹子建,詢問起他的意見。
畢竟來的時候是順路的。
但到了淞滬之後,他並不知道曹子建的安排。
看到曹子建衝他點了點頭後,金不煥才開口道:“可以,那咱們走吧。”
其實,曹子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