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5 頁)
旺的兩件大事。公元前4千年以後,自然的食物日漸枯竭,飢餓危機將始族人“逼”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始族人不得不轉向人工生產求得生存。在飢餓時期,人口銳減,生育神女媧和伏羲創造出來,生殖神的嚳創造出來,公元前3千年,生育崇拜達到了高峰。(公元前2500年,在山東出現了四座“古城”,標誌商代開始,商氏族的人工生產獲得成功。商代以後人工飼養髮達,人工種植也開始了。)
如果不是讀了道書,就不能知道在始族時代有過強烈的生育崇拜。在今天,拜財神,追明星。在始族時代,拜生育神。書中的“道”總是漂浮著生育神的影子,多生育叫作“德”。在皇帝時代宣傳“三從四德”,在今天宣傳社會公德,道書就宣傳生育德。生育崇拜的內容保留在道書中。可知,生育崇拜是吾言的重要內容。
生育,差不多是動物行為,是生存和延續後代的第一個條件,極平常,當然甚易知,甚易行,但是,生育中包含的社會關係,社會認識,又是莫能知,莫能行:人類智慧的宇宙關係,道,從生育關係中發現出來。這就象生產勞動:生產勞動也是生存和延續後代的重要條件,也是極平常,甚易知,甚易行。但是,剩餘價值從生產關係中發現出來,社會運動的根本的動力從生產關係中發現出來。
12 聖人抱一
原文
三十六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註釋):曲:缺。 枉:彎曲。 盈:滿。 敝:舊。 天下式:定式,至理名言。 伐:誇耀。 矜:驕傲。 夫惟:因為。 故:所以。
(大意):不全就是全,不直就是直,不滿就是滿,不新就是新,不多就是多,多了反倒麻煩。怎麼說呢?這就象聖人抱一一樣,至理名言。(聖人)不自見,不自伐,不自矜。聖人不爭,沒有人與聖人爭。
解讀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是這一章的中心句。什麼意思?
“一”顯然是一種崇拜。
“為天下式”,可知一崇拜表達了一個時期的社會思想。
“抱一”,可知,一崇拜即是生殖崇拜。“聖人抱一”,聖人是巫祠的自稱,可知聖人即是一崇拜的具體形象。可知一崇拜早於帝崇拜和商崇拜。商崇拜不早於公元前2000年,那麼,一崇拜是在距今6千年始族時期。大約經過了千年的時間,一崇拜逐漸為帝崇拜代替。一崇拜作為歷史保留在道德經書中。
我們這樣來解讀聖人抱一,就不能不對聖人抱一所表達的社會形態作這樣的想象:
母系制的始族村落普遍建立起來,群外的婚配習俗普遍形成。始族母親到村落外尋找配偶。這個時期的吾言宣講人便是配偶的物件,抱一的聖人。自稱聖人的我“絕學無憂”“而貴食母”,甘願“被褐懷玉”。表達了從動物人向社會人過渡時期和社會的早期才能出現的婚配形式。可知聖人抱一這種原始的“一夫多妻制”距離今天多麼遙遠,遙遠得從我們的記憶裡消失。
對於抱一的聖人,這一章作了形象的描繪“曲,枉,窪,敝,少”。“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怎樣的一類人?這類人天下莫能與之不爭。這類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但是宣講人卻高度評價:“明,彰,有功,長”。這是一批務實的“事業人”,肩負著興旺子孫後代的重任。這批人被稱作聖人。
13 得一者
原文
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也。天無以清恐裂,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