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員,而是領取工資的僱工。16 世紀,德意志僱傭礦工數以十萬計。 農業中的資本主義關係集中表現在&ldo;分成&rdo;租傭制的出現。隨著商品貨
幣關係的發展,領主越發感到自己經營莊園榨取實物地租和徭役地租不如把
土地出租,獲得租金有利。於是便出現了一批承租人,他們與領主訂立契約, 寫明期限,雙方按比例分配收成。這種分成制在農牧業中均有應用。承租人 自己參加勞動,同時又僱工,工人多來自流浪漢和逃亡的農奴。在租佃的土 地上,所有權雖仍屬領主,但承租人擁有支配土地的權力,可以買賣、轉讓 乃至繼承;工人因多是外來的&ldo;客籍&rdo;,不受制於莊園舊規而成了自由勞動 者。領主和承租人所得已不是純粹的封建地租,而是帶有剩餘價值的性質了, 所以馬克思說:&ldo;分成制可以看成是由地租的原始形式到資本主義地租的過 渡形式&rdo;。
誠然,不應把 15‐16 世紀德意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程度與英法等國相 提並論,新的資本主義關係仍很微弱,僅存在於西部和西南部少數經濟條件 較好的地區和行業,封建大領地制還是整個結構的基礎。然而,它表明著德 意志社會發展的總趨向,衝擊封建生產方式的潛在因素已萌發了。
宗教改革
中世紀的歐洲,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主集團,是封建制度的國際 政治中心。隨著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關係的產生,兩個階級、兩種生 產方式矛盾日益尖銳,而一切反封建鬥爭的矛頭首先指向天主教會。
羅馬大主教會擁有龐大的教階機構和巨大的地產,他們任意擴大什一稅 的徵收範圍,出賣教職,無所不為,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這種搜刮日益加劇。
16 世紀初,德意志是教廷搜刮的主要物件。羅馬教廷視德意志為擠不盡的&ldo;奶 牛&rdo;,橫徵暴斂。教皇在德意志擁有的土地,佔全德土地面積的 1/3,每年 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多達 30 萬古爾登1。這種赤裸裸的斂財行徑,遭到德意 志人民的強烈反對。從 1517 年起,德意志爆發了一場全民族性的宗教改革運 動,其創導者是馬丁&iddot;路德。
馬丁&iddot;路德(1483‐1546),生於薩克森埃斯勒本城的一個農民家庭。 父親經營礦業,母親出身於市民家庭。1501 年青年路德進埃爾富特大學學 習,1505 年入奧古斯丁會修道院研究神學。1509 年,他被薩克森選侯任命為 新成立的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1515 年,路德出任主管圖林根和邁森 11 座 修道院的副主教。在此期間,他潛心鑽研聖經。1911 年底,他曾訪問羅馬, 目睹教會的腐敗,他憤怒地斥之為&ldo;骯髒的城&rdo;。路德對教會的抨擊,在很 大程度上不是公開信奉異端,而是強調個人與上帝之間的精神關係,他否認 神聖教士的作用,不認為聖事是取得恩寵的渠道,反對僧侶集團、教皇和聖 事儀式。這種移開人與神的阻隔、強調&ldo;因信得救&rdo;的主張,正是當時西歐 資產階級平等思想的反映。
1517 年 10 月 31 日,教皇利奧十世派特策爾的託缽修士到德意志以募集
建造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款項的名義兜售贖罪券。當時流行了一句話:贖罪錢 在錢櫃叮?響,靈魂即刻上天堂。
教廷的敲榨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憤然站在鬥爭的前列,他採用當時
進行學術探討的習慣方式,把自己撰寫的《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 十五條論綱)貼在維登堡教堂的大門上,從而發出了公開反對羅馬教皇的信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