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黃沙掩千古,功過後人說(第2/3 頁)
高度。”
“畢竟,開疆拓土,當屬明高宗為歷史第一人,成吉思汗都只能望其項背。”
“明高宗雖然征服了歐亞大陸,但卻並未銷燬其他民族所留下來的文化典籍,所以我們能從歐洲歷史上得出一些我們種花家歷史上看不到的東西。”
“比如說,在明高宗之前,歐洲先後將兩個人稱呼為上帝之鞭,第一個被歐洲人稱呼為上帝之鞭的是歐亞大陸的匈人領袖阿提拉。”
“阿提拉的一生,足以稱之為傳奇。”
“阿提拉是弒兄上位,在他的領導下,匈人不斷地擴張,最終兵臨波河,直指西羅馬帝國的都城拉文納。”
“然而,匈人帝國雖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最終也只是止步于波河,未能再向西挺進。”
“在阿提拉之後,被歐洲人稱之為第二個上帝之鞭的就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大家都知道,咱們在學明史之前就是學的元史,成吉思汗全名為孛兒只斤·鐵木真,而他之所以被稱之為上帝之鞭,自然因為對歐洲的進攻。”
“但是和第一任上帝之鞭一樣,成吉思汗也未能達成完全進佔歐洲的偉業,最終,成吉思汗征伐歐洲的腳步停留在了黑海一帶。”
“在這兩人之後,就是咱們這堂課所講述的明高宗了。”
“事實上,明高宗雖然被稱為第三任上帝之鞭,也是最成功的上帝之鞭,但實際上明高宗卻從未有過上帝之鞭這個名號。”
“原因呢,是因為明高宗的思想比較排外,這一點從他極力推崇公羊學就能看出來一點,因為公羊學的主題思想就是大一統和大復仇。”
“大一統,這個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那什麼是大復仇呢?”
“對於公羊學,大家最熟悉的可能還是那句‘九世之仇猶可報乎?’”
“這句話是出自《公羊傳·莊公四年》,但實際上這句話只是前半段,不過後半段不在《公羊傳·莊公四年》這本書上,而是孔子所說。”
“春秋時,公羊曰:‘九世之仇猶可報乎?’孔子曰:‘王道復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那為什麼說公羊學呢?公羊學又和明高宗的西征有什麼關係呢?這裡面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國家了,這個國家名為帖木兒帝國。”
“很多人都不知道,帖木兒帝國曾經想要東征明朝,那時候帖木兒帝國的國王對明朝皇帝的稱呼是‘契丹國的野豬皇帝’,這顯然是一個蔑稱。”
“不過,還沒等帖木兒出發征討他眼中的‘契丹國的野豬皇帝’,他就駕崩了,最終這事兒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呢,好巧不巧,這帖木兒死在了1405年,這時候正是明朝的永樂三年。”
“後來,明高宗朱瞻壑在還是漢王世子的時候,把人安插在了明朝的市舶司中,最終透過鄭和下西洋,抵達了中亞地區,再透過中亞地區抵達中美洲。”
“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咱們種花家第一次跨越亞歐大陸的遠洋,最終取回了紅薯、土豆、玉米和橡膠樹等作物的種子。”
“當時明朝的寶船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隻,明朝的造船技術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但即便如此,二百人……或者應該說是一百九十五人,即便是取得了明朝市舶司先進的造船技術,但跨越大陸板塊的航行,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而在這個過程中,明高宗朱瞻壑也得知了‘契丹國的野豬皇帝’這個稱呼,以及帖木兒意欲東征明朝的野心。”
“想想看,一個本就極力推崇公羊學大復仇思想的人,再加上得知了在遙遠的中亞還有對明朝虎視眈眈的敵人,明高宗能忍受得了嗎?”
“顯然是不能的。”
“當然了,這只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