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立起這樣一種凝聚力,不啻為民族國家建設史上最輝煌的成就。
然而,畢竟中華民族所處的國度太大、發展太不平衡、內外環境太複雜,這便決定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構始終是一個十分艱苦的過程,現有的凝聚力狀況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缺失,對此我們應有深刻的檢省和清醒的認識。
(一)國家統一尚未完成,民族分裂還是一種現實的威脅
臺灣問題原本為中國國內政治新舊演替的遺存,但由於外國勢力的干預和島內政治環境的改變,“*”勢力的發展已嚴重威脅到我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臺灣問題的存在,使臺灣與大陸政治上離心,文化和心理上隔閡,與中華民族整體漸行漸遠。這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肘腋之患。少數民族和漢族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以“*”、“*”為代表的民族分裂主義藉口少數民族“自決”和“獨立”向中華民族的統一性進行挑戰。他們得到了國際反華勢力的縱容和支援,在離散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同樣有著極大的危害。
(二)民族向心力中的民族認同、政治核心和主導意識形態認同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不和諧
毋庸諱言,由於“*”勢力“去中國化”的長期經營,臺灣民眾的中國意識或中華民族認同受到嚴重損害,而他們與基於“一國兩制”而回歸的港澳同胞的政治認同和意識形態認同也與大陸民眾有著較大的分歧。此外,*主義或社會主義雖已是大陸的主導意識形態,但它本身還存在一個從政治意識形態向更廣泛的社會意識層面擴充套件以及對中國傳統意識形態批判性繼承的問題。以儒學理論為核心的傳統意識形態不代表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但卻應是新的主導意識形態的文化底色和民族根基。這些問題雖然得到了關注,但尚不能說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與此相關,新的社會發展也對作為民族政治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的執政方式和能力提出了挑戰:中國共產黨必須不斷擴大和鞏固自己的執政基礎、改進自己的執政方式、提升自己的執政能力才能夠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重要思想的提出標誌著黨在此問題認識上的自覺,但政治核心地位的是否鞏固還需經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嚴峻考驗。
(三)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分化正對民族聚合力形成嚴重衝擊
市場經濟有造就“民族經濟”一體化的強大功能,也有分化社會、孕育矛盾的巨大作用。如今,市場經濟的這兩種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發揮:一方面,中國社會的一體化程度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另一方面,國內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民族之間以及階層之間的發展差距、利益矛盾明晰地呈現出來了。現今的中國正處於發展的“黃金期”,同時也處於各種矛盾的“凸現期”、“高發期”,已被中國革命所消弭的社會分化和對立正以多種新的形態出現。利益分割和社會不公制造了社會對立、激化著社會矛盾,也嚴重地侵蝕著民族凝聚力。
(四)日益深入的全球化也對民族凝聚力的增強形成掣肘
全球化是突破國界的物質流動、文化傳播和資源配置,而民族凝聚力的構建是基於國界的“民族建設”,前者體現的是“全球性”,後者則是一種“現代性”,二者的衝突是必然的。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加速推進是在同一個時段內,因此,在中華民族凝聚力隨國力增強而增強的同時,全球化也對這種增強形成著制約。這種制約包括不斷增加的國際規則和組織對國家權力的分解,分裂主義的內外滲透對國家統一和穩定的威脅,以西方文化為主的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侵蝕,也包括我們民族內部在外來影響面前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渙散。全球化是一種不可迴避的社會發展程序,它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掣肘和制約將是長期的。
綜觀上述,20世紀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