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六章 胡濙教育理論,于謙教育實踐(第1/4 頁)
于謙上奏疏要致仕,就是卸掉少保的擔子,然後轉上書房教育皇嗣。
王文的教育工作,得不到大多數皇子的認可,尤其是得不到大明太子的認可,給皇嗣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的困難,師生矛盾讓王文有些難辦,畢竟是他教的是太子,不能打不能罵,關鍵是也有點辯不過。
皇太子殿下,對王文的講課產生了質疑。
而胡濙那個無德的諂臣,講的那些東西,又很難反駁,胡濙活著的時候,讓朝臣們極為難受,胡濙死了,還是讓朝臣們如鯁在喉。
很多話題,是碰都不能碰的滑梯,連講都不能講,太子能講,王文不能講,這不是打瞎子罵啞巴,欺負啞巴不能還嘴?
王文就找到了于謙,希望把上書房的差事讓出來,同時把內閣首輔讓出去,王文歲數也大了,這舊黨也當膩歪了,還不如跟著舊友,一起好好教皇嗣妥當。
其實于謙要領上書房事,最主要的考慮,是擔心舊黨會挺而走險,對太子下手,畢竟太子表達出來的政治主張,實在是不符合舊黨對帝王的要求,大明已經出現了一個離經叛道的大皇帝陛下了,再出一個,舊黨真的承受不住皇恩鐵拳。
朱祁鈺經過了反覆的權衡後,硃批了于謙的奏疏,于謙為大明奔波了將近四十年,該稍微歇一歇了,反正朱祁鈺聖眷仍在,朝裡出了點事兒,隨時起復就是。
于謙致仕,不代表著于謙失去了權勢,作為晉國公的于謙,沒了朝中的擔子,還有五軍都督府的擔子,還有尚書房的擔子,于謙依舊處於大明制度設計權力的核心位置。
誰讓皇帝看於少保忠心體國?
只是朝局已經極其穩定,于謙的歲數也越來越大,沒必要為了些不重要的事兒繼續勞心勞力了。于謙的致仕在朝野內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因為他的致仕引起了一連串的人事調動,大明兵部尚書江淵,年事亦高,選擇了致仕,將兵部尚書的位置讓渡給了王復,文淵閣中極殿大學士王文,選擇了致仕,把文淵閣首輔的位置讓給了從應天府回京的李賢。這是重大人事調動,很多人都以為朝廷要變天了,但是很快朝臣們就發現,壓根沒有什麼變化,于謙是致仕了,但是並沒有回到原籍閒住,更沒有離開權力的核心。
一個臣子沒有了文官職務,但是這個臣子在皇帝身邊,事事都能發表自己意見,而且皇帝這個決策者,對這個臣子極為信任,對他的意見極為重視,他的意見權重極高。
這是失去了權柄嗎?
在朝中,一個進士出身、得封火尋侯的武勳,堂而皇之的佔據了兵部尚書的位置。
一個松江巡撫入京,牢牢的掌控著大明帝國財稅監察職責的李賓言。
火尋侯王復,三司使李賓言,這兩個人是什麼?是大明海陸並舉的代名詞。
朝局的方向依舊是堅若磐石,依舊是海陸並舉,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只是于謙察覺到大明沒有大規模、需要朝廷組織進兵的戰爭需要總督之後,卸掉了文職,頤養去了。
李賢在一般情況下被視為舊黨,因為他的履歷從哪個角度看,都跟新黨不沾邊,而且還揹負著在僭朝任職的履歷,舊黨們以為李賢能夠很好的接管王文的職責。
然後李賢履任的第一天,就給了舊黨一擊重擊。李賢在邸報上,將自己在南衙的見聞,寫成了《大明財經事務二十四問》,明確的表達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李賓言的《大同疏》是在入京前就刊登在邸報上,就表明了要依靠聖眷入京來,誰攔都攔不住。李賢沒那麼多的聖眷,他講方式方法,他選擇了迂迴,看似和舊黨們你儂我儂,一入京,立刻翻臉不認人,撈到了印把子,還看別人臉色做事,那不成了跪著當明公嗎?
當年
李賢在應天府隨駕,就問了陛下